“灞陵傷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灞陵傷感”全詩
青頭破初芽,拂煙痕、一枝猶嫩。
東風著意,不放舞間□,春漸暖,柔無力,依依怨和□。
旗亭帶晚,又是清明近。
惹盡別離愁,約啼鶯、深深與問。
灞陵傷感,那更入陽關,扳折處,我無心,行人自多恨。
作者簡介(仲殊)
北宋僧人、詞人。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本姓張,名揮,仲殊為其法號。曾應進士科考試。生卒年不詳。年輕時游蕩不羈,幾乎被妻子毒死,棄家為僧,先后寓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因時常食蜜以解毒,人稱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稱他為僧揮。他與蘇軾往來甚厚。徽宗崇寧年間自縊而死。
《驀山溪》仲殊 翻譯、賞析和詩意
《驀山溪》是宋代詩人仲殊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黃金線軟,玉露生輕潤。
青頭破初芽,拂煙痕,一枝猶嫩。
東風著意,不放舞間□,
春漸暖,柔無力,依依怨和□。
旗亭帶晚,又是清明近。
惹盡別離愁,約啼鶯,深深與問。
灞陵傷感,那更入陽關,
扳折處,我無心,行人自多恨。
這首詩通過描繪自然景物,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感受以及對離別和別離的哀思。下面是對詩詞的詩意和賞析:
詩中以黃金線和玉露來形容春天的柔和和嬌嫩,展現了春天的美麗和生機盎然。青頭破初芽,拂煙痕,一枝猶嫩,描繪了新生的花苞初綻的情景,給人以一種青春蓬勃的感覺。
接著,詩人用東風的意向來形容春天的到來。東風象征著溫暖和活力,而不放舞間□則表示春風雖然漸暖,但仍然柔弱無力,令人懷念。這種懷念和柔弱的情感被詩人表達為依依怨和□,表明作者對逝去的春天充滿了感傷和留戀。
詩的下半部分描述了一個旗亭,暮色將臨,清明節也近了。這里的旗亭象征著離別的場景,而清明則是中國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悼念逝去的親人的日子。詩人通過描繪別離的愁緒和啼鳥的聲音,表達了對離別和逝去的懷念和思念之情。
最后,詩人提到了灞陵和陽關,這兩個地方都是離別和辭別的象征。灞陵是古代的一個地名,與離別和懷念有關。陽關則是離別的地方,表示行人的離去。作者在扳折處無心,行人自多恨,表達了自己對別離的無奈和痛苦,以及行人對別離的痛苦和抱憾。
整首詩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線,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來表達作者對離別和逝去的思念之情。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修辭手法,使詩詞充滿了美感和情感。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情的表達,這首詩詞讓讀者感受到了春天的嬌嫩和離別的傷感,引發了讀者對生命和情感的思考。
“灞陵傷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ò shān xī
驀山溪
huáng jīn xiàn ruǎn, yù lù shēng qīng rùn.
黃金線軟,玉露生輕潤。
qīng tóu pò chū yá, fú yān hén yī zhī yóu nèn.
青頭破初芽,拂煙痕、一枝猶嫩。
dōng fēng zhe yì, bù fàng wǔ jiān, chūn jiàn nuǎn, róu wú lì, yī yī yuàn hé.
東風著意,不放舞間□,春漸暖,柔無力,依依怨和□。
qí tíng dài wǎn, yòu shì qīng míng jìn.
旗亭帶晚,又是清明近。
rě jǐn bié lí chóu, yuē tí yīng shēn shēn yǔ wèn.
惹盡別離愁,約啼鶯、深深與問。
bà líng shāng gǎn, nà gèng rù yáng guān, bān zhé chù, wǒ wú xīn, xíng rén zì duō hèn.
灞陵傷感,那更入陽關,扳折處,我無心,行人自多恨。
“灞陵傷感”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七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