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榆堤半日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百里榆堤半日風”全詩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作者簡介(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襄邑道中翻譯及注釋
注釋
①襄邑:今河南省睢(suī)縣,在開封(北宋京城)東南150里,惠濟河從境內通過。
②榆堤:栽滿榆樹的河堤。
③不知:不知道。
④俱東: 俱: 一起 指一起向東。
翻譯
兩岸原野落花繽紛,隨風飛舞,連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紅色,
船帆趁順風,一路輕揚,沿著長滿榆樹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離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著天上的云 ,它們好像都紋絲不動,卻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東行前進。
襄邑道中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政和七年(1117),作者任滿經襄邑入京,詩人此行是任開德府教授期滿,入京待選,因此志得意滿,心情舒暢。于是便寫下了這首即景抒懷詩。襄邑道中賞析
全詩寫坐船行進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寫兩岸飛花,一望通紅,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紅了。用“紅”字形容“飛花”的顏色,這是“顯色字”,詩中常用;但這里卻用得很別致。花是“紅”的,這是本色;船本不紅,被花照“紅”,這是染色。作者不說“飛花”紅而說飛花“照船紅”,于染色中見本色,則“兩岸”與“船”,都被“紅”光所籠罩。次句也寫了顏色:“榆堤”,是長滿榆樹的堤岸;“飛花兩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節,兩岸榆樹,自然是一派新綠。只說“榆堤”而綠色已暗寓其中,這叫“隱色字”。與首句配合,紅綠映襯,色彩何等明麗!次句的重點還在寫“風”。“百里”是說路長,“半日”是說時短,在明麗的景色中行進的小“船”只用“半日”時間就把“百里榆堤”拋在后面,表明那“風”是順風。作者只用七個字既表現了綠榆夾岸的美景,又從路長與時短的對比中突出地贊美了一路順風,而船中人的喜悅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間。
古人行船,最怕逆風。作者既遇順風,便安心地“臥”在船上欣賞一路風光:看兩岸,飛花、榆堤,不斷后移;看天上的“云”,卻并未隨之而動。作者明知船行甚速,如果天上的“云”真的不動,那么在“臥看”之時就應像“榆堤”那樣不斷后移。于是,作者恍然大悟:原來天上的云和自己一樣朝東方前進。
作者坐小船趕路,最關心的是風向、風速。這首小詩,通篇都貫串一個“風”字。全詩以“飛花”領起,一開頭便寫“風”。如果沒有“風”,“花”就不會“飛”。次句出“風”字,寫既是順風,風速又大。三、四兩句,通過仰臥看云表現閑適心情,妙在通過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寫的基礎上進一步驗證了既遇順風、風速又大,而作者的閑適之情,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表現。應該看到,三、四兩句也寫“風”,如果不是既遇順風、風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云便不會與船同步前進,移動得如此迅疾。以“臥看滿天云不動”的錯覺反襯“云與我俱東”的實際,獲得了出人意外的藝術效果。
襄邑道中簡析
春末夏初時節,詩人從京城開封出發到襄邑去,乘船惠濟河東行。這天天氣晴朗,兩岸原野落花繽紛,隨風飛舞,將滿河春水照得紅紅的,連船帆也仿佛染上淡淡的紅色了。趁順風,客船船帆一路輕揚,沿著長滿榆樹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離京城百里以外。
兩岸飛花,滿堤榆樹,一片輕帆,順風百里,詩人這次遠行,何等輕松暢快,心曠神怡呀!
詩人靜臥船艙,仰看藍天白云。咦,滿天云朵怎么定在那里一動也不動呢?轉瞬之間詩人就恍然大悟了:原來白云正默默隨我同行,和我一道向東飛去呢!
天上的云和小船上的帆,本來是一道乘風前進的。船艙的詩人,行是看到白云在空中處于靜止狀態,但仔細一想:船行百里,白云一直在頭頂上,足見它并沒有靜止不動,而是和自己所乘的帆船一樣,正在向前行駛。“臥看滿天云琺勸,天知云與我俱東”,動中見靜,似靜實動。詩人的觀察和感受,不但很有情趣,而且含有智慧和哲理,給人以有益的啟示。譬如,有人只顧欣賞自己的成績,卻往往忽略旁人的進步,如果讀到這首詩,他大概會有一些感觸吧?
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指出,寫景要做到“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互藏其宅”。也就是說情要藏在景中,要寫含有情的景。陳與義的這首抒情詩就是采用這種手法。
進京待選的青年陳與義,此時頗有“春風得意馬蹄疾”般的瀟灑俊逸,平步青云的美好愿望,足以使詩人詩興勃發,詩中的所有景物的描寫,就圍繞著這而展開。
前兩句“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化用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和李白“千里江陵一日還”,以表達愉悅的心情。首句在點化中有創新,崔護用桃花映襯少女,寫的是靜景,顯得婀娜多姿;陳與義用飛花映襯自己,寫的是動景,顯得風流飄逸。次句雖無李白的豪邁氣勢,卻也不乏瀟灑風度。兩岸飛花,滿堤榆樹,一片輕帆,順風百里,詩人這次遠行,非常輕松暢快,心曠神怡。
后兩句“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是此詩名句,主要是寫云。這也是詩人在河南行舟襄邑道中的真實感受。船順水而下,趁著順風,百里路程只走了半天,水速是驚人的。榆堤兩岸的景物,應似飛掠而過,此詩雖未寫出,可由想象而得。然而,詩人注意的卻是船上看云的感受:躺在船上看那滿天云彩,一動不動,船行百里,竟沒有覺察到云彩和乘船人都在向東。船上觀景,看天上云彩是一種感受,看兩岸花木又是另一番感受。感受的不同,反映了主體與客體的距離的不同:花木在近處,看去似飛動;白云太離遠,觀者未覺動。可是,同一個陳與義在另一種場合下看那天上的云,卻又像跟著歸去的詩人在一起行走。李白曾用“臥松云”來寫孟浩然“風流天下聞”。白云和松風往往被用來襯托高士飄逸閑適的神情,陳與義以云不動的錯覺來寫自己與云俱東的動態,只取其飄逸。而“俱東”則有干青云而直上九霄的氣概,這樣寫云就和所要抒發的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達到“互藏其宅”的藝術效果。
“百里榆堤半日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āng yì dào zhōng
襄邑道中
fēi huā liǎng àn zhào chuán hóng, bǎi lǐ yú dī bàn rì fēng.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wò kàn mǎn tiān yún bù dòng, bù zhī yún yǔ wǒ jù dōng.
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百里榆堤半日風”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