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寒空一雁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萬里寒空一雁歸”全詩
不知玉露涼風急,只道金陵王氣非。
倚月素娥徒有樹,履霜青女正無衣。
華林慘淡如沙漠,萬里寒空一雁歸。
分類: 傷懷
作者簡介(錢謙益)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東澗老人。學者稱虞山先生。清初詩壇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說他“至啟、禎時,準北宋之矩矱” 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進士,他是東林黨的領袖之一,官至禮部侍郎,因與溫體仁爭權失敗而被革職。在明末他作為東林黨首領,已頗具影響。馬士英、阮大鋮在南京擁立福王,錢謙益依附之,為禮部尚書。后降清,仍為禮部侍郎。
和盛集陶落葉注釋
⑴盛集陶——盛斯唐,字集陶,安徽桐城人,清初寓居南京,常以詩與林古度、錢謙益唱和。⑵劫塵——即劫灰,佛教中指燒毀一切的大火后所剩的灰燼。
⑶玉露——白露。
⑷素娥——即嫦娥。
⑸履霜——踩著霜。《易經·坤卦》:“履霜堅冰至。”意謂踩霜即預示著嚴寒將至;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⑹華林——曹魏時的皇家園林,此泛指美好的樹林園苑。
和盛集陶落葉賞析
秋已深了,遠望南京城東的鐘山,萬物凋零,寒山肅殺,猶如劫后余燼,一片寥落荒蕪的氣象。首二句緊扣題面,從落葉下筆,“萬物稀”三字說明已是落葉紛飛的時候了。“秋老”的“老”字下得很重,表明金陵一帶籠罩在蕭颯的氣氛之中,而“劫塵”二字已說出江山易代的滄桑之痛。杜甫本有“玉露凋傷楓樹林”的句子,但如今木葉盡脫的景象使人感到的并不是風霜之侵襲,而是作為帝王之都的金陵氣數已盡。所以三、四兩句更明顯地揭露出政治的變幻是詩人悲秋感傷的真正原因。就是在三年以前,清軍南下的鐵蹄踐踏了這紫金山前、玄武湖畔的大好河山,弘光政權隨之傾覆,錢謙益雖然觍顏事敵,偷生茍活,而心中卻也充滿著矛盾與痛苦,故他于詩中每每發泄其故國之思。“金陵王氣”顯然是用了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中“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的句子,而這里分明是指明王朝的衰敗。故這兩句中對明亡的惋嘆是十分清楚的,說葉落緣于王氣衰竭二非關金風秋露,自然是故作癡語,但用以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確是十分沉痛的。
李商隱的《霜月》中說:“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即借詠物而表現處于嚴峻環境中的樂觀態度,然錢謙益則反其意而用之。嫦娥獨自依月,涂有桂樹相伴,青女履霜無依,倍感凄寒。五、六兩句由落葉而想到月中的桂樹,想到摧落黃葉的嚴霜,然分明以素娥、青女自況,暗示了自己于嚴峻肅殺的政治氛圍中所感到的孤獨與憂傷。最后兩句歸結到落葉上,原先一片蔥翠茂密的樹林,如今已是荒敗如沙漠,在那廣漠無垠的寒空中一只孤雁掠過,更增加了秋林的荒寒落寞之感,給全詩平添了低沉灰暗的調子。而那寒空中孤獨的飛雁,豈不是詩人自身的象征嗎?
這首詩借詠物而自抒懷抱,表現了錢氏此詩的故園江山之思。這一方面自然出于他降清后未得重用、而又身系囹圄的處境;另一方面也有感于清政府的殘暴肆虐,因此他的心情是頹喪的。
王士祺論明末清初有三派,以為“虞山源于少陵,時與蘇近”(《分甘余話》);錢謙益的弟子瞿式耜也說“先生之詩,以杜、韓為宗”(《牧齋先生初學集目序》),都說錢氏的詩源本杜甫,即以此詩為例,風格沉郁頓挫,遣詞造句、用典使事都極為嫻熟,也近于杜甫的詩風,所以向來被視為錢謙益的代表作之一。
“萬里寒空一雁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shèng jí táo luò yè
和盛集陶落葉
qiū lǎo zhōng shān wàn mù xī, diāo shāng zǒng shǔ jié chén fēi.
秋老鐘山萬木稀,凋傷總屬劫塵飛。
bù zhī yù lù liáng fēng jí, zhī dào jīn líng wáng qì fēi.
不知玉露涼風急,只道金陵王氣非。
yǐ yuè sù é tú yǒu shù, lǚ shuāng qīng nǚ zhèng wú yī.
倚月素娥徒有樹,履霜青女正無衣。
huá lín cǎn dàn rú shā mò, wàn lǐ hán kōng yī yàn guī.
華林慘淡如沙漠,萬里寒空一雁歸。
“萬里寒空一雁歸”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