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擬分軍下井陘”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莫擬分軍下井陘”全詩
高原出水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
精衛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陘。
分類: 古詩三百首
作者簡介(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元好問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
慘澹龍蛇日斗爭,
干戈直欲盡生靈。
高原出水山河改,
戰地風來草木腥。
精衛有冤填瀚海,
包胥無淚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誰在,
莫擬分軍下井陘。
中文譯文:
在壬辰十二月的車駕東狩之后所寫
慘淡的龍蛇日斗爭,
戰爭的干戈直欲盡奪生靈。
高原上的水流變遷山河,
戰場上的風帶來草木腐臭。
精衛鳥承受著冤屈填滿浩瀚的海洋,
包胥無淚哭泣于秦庭。
并州的豪杰們知道誰還在,
不要考慮分兵下井陘。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金朝文學家元好問創作的,描繪了戰爭的殘酷和人們所承受的痛苦。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意象和悲壯的語言,表達出對戰爭的深切思考和對戰爭慘狀的揭示。
詩的開篇寫道“慘淡的龍蛇日斗爭”,以龍蛇日斗爭的景象來象征戰爭的殘酷和殘忍。接著描述了戰爭帶來的毀滅和殺戮,干戈所指向的不僅僅是敵人,也波及到了無辜的生靈。
接下來的兩句“高原上的水流變遷山河,戰場上的風帶來草木腐臭”,表達了戰爭對自然環境的摧殘。水流的改變和草木腐臭的現象揭示了戰爭對自然生態的破壞,以及戰爭所帶來的惡劣環境。
詩的后半部分以兩位歷史人物精衛和包胥的形象展開,精衛鳥填滿了浩瀚的海洋,暗示了無辜者在戰爭中所承受的苦難和冤屈。而包胥無淚哭泣于秦庭,則表達了對國家淪陷和悲劇的無奈和悲痛。
最后兩句“并州的豪杰們知道誰還在,不要考慮分兵下井陘”,則表達了對豪杰們的敬佩和對他們在困境中堅守的贊頌。并州的豪杰們了解形勢,知道應該團結一致,不要分兵,而是共同面對敵人。
整首詩通過對戰爭的描繪,表達了對戰爭殘酷和痛苦的深刻思考,同時也傳遞了對堅守和團結的呼喚。詩詞中運用了生動的意象和悲壯的語言,使人們對戰爭的破壞和人性的悲劇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莫擬分軍下井陘”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én chén shí èr yuè chē jià dōng shòu hòu jí shì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
cǎn dàn lóng shé rì dòu zhēng, gān gē zhí yù jǐn shēng líng.
慘澹龍蛇日斗爭,干戈直欲盡生靈。
gāo yuán chū shuǐ shān hé gǎi, zhàn dì fēng lái cǎo mù xīng.
高原出水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
jīng wèi yǒu yuān tián hàn hǎi, bāo xū wú lèi kū qín tíng.
精衛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
bīng zhōu háo jié zhī shuí zài, mò nǐ fēn jūn xià jǐng xíng.
并州豪杰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陘。
“莫擬分軍下井陘”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