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信安仁拜路塵”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爭信安仁拜路塵”全詩
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作者簡介(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論詩三十首·其六賞析
這首絕句通過評論西晉太康詩人潘岳批評、嘲諷潘岳做人做詩的二重性格。元好問從詩寫真情出發,鄙視詩寫假話,言不由衷的作品。潘岳的作品描繪自己淡于利祿,忘懷功名,情志高潔,曾經名重一時,傳誦千古。但是他的實際為人,卻是躁求榮利,趨炎附勢,鉆營利祿,諂媚權貴的無恥小人。因此元好問認為,揚雄說的“心畫心聲”,以文識人是不可靠的,會“失真”,即言不真誠,言行不一的問題。識人,不能只觀其文,還要看是否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所謂“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不能絕對化,因為人的思想感情是復雜的、充滿矛盾、發展變化的,有時也會出現假象。這樣就要善于分析復雜的矛盾現象,善于識別假象,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詩歌史上詩與人不統一的現象不獨潘岳,元好問的針砭是深刻的。
“爭信安仁拜路塵”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ùn shī sān shí shǒu qí liù
論詩三十首·其六
xīn huà xīn shēng zǒng shī zhēn, wén zhāng níng fù jiàn wéi rén.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
gāo qíng qiān gǔ xián jū fù, zhēng xìn ān rén bài lù chén!
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爭信安仁拜路塵”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