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紅塵污人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必紅塵污人后”全詩
山擁暮寒斜照里,樹含芳思欲開時。
和風第放千林喜,勝日閑成一段奇。
何必紅塵污人后,始從簫鼓看繁枝。
分類:
《三月十三日步至杏亭》黃彥平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三月十三日步至杏亭》是宋代黃彥平所寫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三月十三日步至杏亭,
清晨時分我來到了杏亭,
禪房幽討有誰期,
幽靜的禪房里有誰預料到我會來訪呢?
竹徑穿花蝶不知。
竹子的小徑穿過花叢,蝴蝶卻并不知道。
山擁暮寒斜照里,
山巒環繞,夕陽斜照的時候,
樹含芳思欲開時。
樹木含著濃郁的花香,渴望綻放的時刻即將到來。
和風第放千林喜,
和風吹拂,千林歡喜。
勝日閑成一段奇。
美好的陽光悠閑地展現出一段奇妙的景色。
何必紅塵污人后,
為何要沾染紅塵之后的浮世煙塵,
始從簫鼓看繁枝。
才從簫鼓音樂中領悟到繁花似錦之景。
詩意和賞析:
《三月十三日步至杏亭》描繪了一個美麗的春日景觀,同時也蘊含著一種對紅塵世界的超脫和追求內心凈化的禪意。
詩的開頭描述了詩人清晨來到杏亭的情景,杏亭是一處幽靜的禪房,意味著詩人遠離塵囂,尋求內心的靜謐。接著,詩人通過描繪竹徑穿花的景象,表達了自然界的寧靜與美好,與人們紛繁復雜的世事相對立。
接下來的兩句描述了山巒環繞下夕陽的傾斜照射,以及樹木含苞欲放的情景。這些景象給人以寧靜、溫暖和期待的感覺,也暗含了春天的生機勃勃和美好景色的即將到來。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詩人對和風的贊美,和風吹拂之下,千林歡喜。這里的和風象征著寧靜、和諧和歡樂。接著,詩人以"勝日"來形容陽光的美好,將陽光渲染成一種悠閑而奇妙的景象,進一步加強了詩詞的寧靜和美好。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紅塵世界的追求超脫,詩人認為人們沒有必要沾染紅塵之后的浮世煙塵,而是應該從簫鼓音樂中領悟到繁花似錦的景象。這里的簫鼓音樂象征著禪修和心靈的凈化,通過這種方式來欣賞繁花似錦的景象,表示對紅塵世界的超脫和對內心清凈的追求。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觀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傳達了詩人對紅塵世界的追求超脫和內心凈化的意愿。詩中充滿了禪意和對寧靜美好的渴望,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引導讀者超越塵世的喧囂,尋求內心的寧靜與凈化。整體而言,這首詩詞展現了詩人對自然與心靈的關聯,以及對超脫紅塵之憂的追尋。
“何必紅塵污人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ān yuè shí sān rì bù zhì xìng tíng
三月十三日步至杏亭
chán fáng yōu tǎo yǒu shuí qī, zhú jìng chuān huā dié bù zhī.
禪房幽討有誰期,竹徑穿花蝶不知。
shān yōng mù hán xié zhào lǐ, shù hán fāng sī yù kāi shí.
山擁暮寒斜照里,樹含芳思欲開時。
hé fēng dì fàng qiān lín xǐ, shèng rì xián chéng yī duàn qí.
和風第放千林喜,勝日閑成一段奇。
hé bì hóng chén wū rén hòu, shǐ cóng xiāo gǔ kàn fán zhī.
何必紅塵污人后,始從簫鼓看繁枝。
“何必紅塵污人后”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五有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