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近望猶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日近望猶見”全詩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漢旌旗。
分類:
作者簡介(鄭思肖)

鄭思肖(1241~1318)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原名不詳,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號所南,日常坐臥,要向南背北。亦自稱菊山后人、景定詩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學上舍生應博學鴻詞試。元軍南侵時,曾向朝廷獻抵御之策,未被采納。后客居吳下,寄食報國寺。鄭思肖擅長作墨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奪。有詩集《心史》、《鄭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等。
《德佑二年歲旦》鄭思肖 翻譯、賞析和詩意
《德佑二年歲旦》是宋代文人鄭思肖所寫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力量不勝于膽量,遇到人時只有空空的眼淚流下。
一心追求中國夢,萬古傳承的泉水詩篇。
太陽漸近,遠望仍可見,問天高究竟知道多少?
每天向南拜倒,希望能見到漢朝的旌旗。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對個人能力和勇氣的思考,同時也表達了對中國夢的追求和對歷史傳承的思念。詩人通過對自身力量和膽量的對比,表達了力量可能有限,但膽量卻能決定人的行動。他遇到人時只有空淚垂下,可能意味著他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感到無助和無奈。但他仍然懷揣著一顆追求中國夢的心,堅持寫下萬古傳承的泉水詩篇,表達了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和執著。
詩人朝朝向南拜倒,希望能看到漢朝的旌旗,這里暗示了他對歷史的向往和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珍視。他渴望能回到漢朝的輝煌時期,向歷史偉人致敬,并以此激勵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標。
賞析:
《德佑二年歲旦》這首詩詞通過簡潔明了的詞語和意象,表達出詩人對個人力量和勇氣的思考,以及對中國夢和歷史傳承的追求。詩人將力量與膽量作對比,強調了膽量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傳達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詩中的"萬古下泉詩"表達了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對歷史的思念,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對自身創作的自豪和自信。他渴望通過自己的詩篇傳承歷史的力量,讓泉水詩篇流傳千古。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對漢朝的向往和對歷史的敬仰。詩人希望能親眼目睹漢朝的輝煌,向歷史偉人致敬,同時也寄托了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之情。
整首詩詞意境清新,情感真摯,通過簡潔的語言和意象,傳達了作者對理想追求和歷史傳承的思考,展現了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之情。
“日近望猶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é yòu èr nián suì dàn
德佑二年歲旦
lì bù shèng yú dǎn, féng rén kōng lèi chuí.
力不勝于膽,逢人空淚垂。
yī xīn zhōng guó mèng, wàn gǔ xià quán shī.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rì jìn wàng yóu jiàn, tiān gāo wèn qǐ zhī.
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
zhāo zhāo xiàng nán bài, yuàn dǔ hàn jīng qí.
朝朝向南拜,愿睹漢旌旗。
“日近望猶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五潸 (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