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吹散馬蹄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秋風吹散馬蹄聲”全詩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分類:
作者簡介(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漢族,湖南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三十三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學》、《寥天一閣文》、《莽蒼蒼齋詩》、《遠遺堂集外文》等。
《潼關》譚嗣同 翻譯、賞析和詩意
《潼關》是清代譚嗣同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終古高云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山入潼關不解平。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潼關的景象,表達了對潼關古城的贊美之情。詩人通過描繪高聳的云彩,表現出潼關城的威嚴和莊嚴。秋風吹散馬蹄聲,暗示著潼關作為重要的關隘,曾經是馬蹄聲不斷的地方,但現在已經不再是戰亂的景象。詩人還表達了對潼關地勢的贊嘆,河流和廣袤的原野仍然顯得不夠寬闊,而山巒進入潼關,也無法讓潼關變得平坦。
賞析:
這首詩通過簡潔而質樸的語言,展現了潼關城的壯麗和歷史厚重感。詩人運用高聳的云彩、秋風吹散馬蹄聲等意象,巧妙地表達了潼關作為重要關隘的輝煌過去和現在的平靜景象。潼關是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位于河流旁,山巒環繞,地勢險要。詩人通過對潼關地勢的描繪,表達了對自然地理的贊嘆和景色的美好感受。整首詩以簡練的文字,展現了潼關城的雄偉和壯麗,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故土的深情。
此外,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了潼關的特點。一方面,云彩高高簇擁著潼關城,顯示了城池的雄偉和威嚴;另一方面,山巒進入潼關,卻無法使潼關變得平坦,凸顯了潼關地勢的險要和地理特點。這種對比的手法使得詩歌更加生動有力,增強了詩人對潼關的描寫效果。
總之,譚嗣同的《潼關》通過簡潔的語言和對比的手法,將潼關城的壯麗和歷史厚重感展現得淋漓盡致,表達了詩人對古城的贊美和對故土的深情之意。
“秋風吹散馬蹄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óng guān
潼關
zhōng gǔ gāo yún cù cǐ chéng,
終古高云簇此城,
qiū fēng chuī sàn mǎ tí shēng.
秋風吹散馬蹄聲。
hé liú dà yě yóu xián shù,
河流大野猶嫌束,
shān rù tóng guān bù jiě píng.
山入潼關不解平。
“秋風吹散馬蹄聲”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