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罣漏豈無補所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罣漏豈無補所闕”全詩
名因日下荀鳴鶴,跡逮春明孫北平。
罣漏豈無補所闕,淆訛時有校從精。
百年熙皞繁文物,似勝三都及兩京。
分類:
《《日下舊聞考》題辭》乾隆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清代乾隆帝所寫的《日下舊聞考》題辭。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重考彝尊書以成,
七言權當序而行。
名因日下荀鳴鶴,
跡逮春明孫北平。
罣漏豈無補所闕,
淆訛時有校從精。
百年熙皞繁文物,
似勝三都及兩京。
詩意:
這首詩詞是乾隆帝為《日下舊聞考》所寫的題辭。詩人表達了對這部考古研究之書的重視和贊美。
賞析:
這首詩詞以七言絕句的形式表達了詩人對《日下舊聞考》的重要性的認可和稱贊。詩人將此書與彝族先民的至寶"彝尊書"相提并論,顯示了對其文物價值的高度評價。詩人同時提到了兩位學者,荀鳴鶴和孫北平,他們都對日下的考古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詩人認為《日下舊聞考》的重考功績是彌補了歷史上的遺漏之處,校正了錯誤和混亂。詩人相信,在對歷史文物的研究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和混淆,但是通過精心的校對和糾正,可以使其更加精確和準確。
最后,詩人稱贊了過去百年間的文物繁榮,認為其價值不亞于中國的兩個古都,即北京和南京。這表明了對歷史文化的珍視和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的強調。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展現了乾隆帝對于《日下舊聞考》的重視和對歷史文物研究的推崇,同時也強調了對于校對和糾正的重要性,以及對歷史文化傳承的珍視。
“罣漏豈無補所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ì xià jiù wén kǎo tí cí
《日下舊聞考》題辭
zhòng kǎo yí zūn shū yǐ chéng, qī yán quán dāng xù ér xíng.
重考彝尊書以成,七言權當序而行。
míng yīn rì xià xún míng hè, jī dǎi chūn míng sūn běi píng.
名因日下荀鳴鶴,跡逮春明孫北平。
guà lòu qǐ wú bǔ suǒ quē, xiáo é shí yǒu xiào cóng jīng.
罣漏豈無補所闕,淆訛時有校從精。
bǎi nián xī hào fán wén wù, shì shèng sān dōu jí liǎng jīng.
百年熙皞繁文物,似勝三都及兩京。
“罣漏豈無補所闕”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