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作三玄”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后世作三玄”全詩
一場好笑具,后世作三玄。
分類:
《頌古十八首》釋寶印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頌古十八首》是宋代釋寶印所作。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臨濟慣白拈,
普化慣掣顛。
一場好笑具,
后世作三玄。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臨濟宗和普化宗兩大佛教宗派的特點和影響。臨濟宗以白拈為主要修行方法,意味著專注于禪宗的默觀與直覺體驗。普化宗則以掣顛為主要修行方法,強調禪宗的突破與顛覆。這兩派的修行方式都具有獨特的特點,但卻引發了一場有趣的爭論,并在后世演化成了三種不同的修行理論。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韻味的文字,表達了臨濟宗和普化宗在佛教歷史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臨濟宗和普化宗都是中國佛教禪宗的重要流派,它們在宋代達到了巔峰,并對后世的佛教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中提到的"白拈"和"掣顛"分別是臨濟宗和普化宗的主要修行方法。臨濟宗注重通過默觀和直覺體驗來實現覺悟,而普化宗則強調對傳統觀念的顛覆和突破。詩中的"臨濟慣白拈"和"普化慣掣顛"表明這兩派各自在修行方法上的專注和習慣。
最后兩句"一場好笑具,后世作三玄"則表達了兩派之間的爭論和后世的發展。詩中用"好笑具"形容這場爭論,意味著爭論本身是一種有趣且引人發笑的現象。而"后世作三玄"則指出爭論的結果導致了后世出現了三種不同的修行理論,進一步體現了這場爭論對佛教發展的深遠影響。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勾勒出臨濟宗和普化宗在佛教歷史中的地位和特點,揭示了它們之間的爭論和后世的發展。通過這首詩詞,讀者可以對宋代佛教的修行方式和思想變遷有所了解,同時也能感受到作者對佛教傳統的敬重和思考。
“后世作三玄”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gǔ shí bā shǒu
頌古十八首
lín jì guàn bái niān, pǔ huà guàn chè diān.
臨濟慣白拈,普化慣掣顛。
yī chǎng hǎo xiào jù, hòu shì zuò sān xuán.
一場好笑具,后世作三玄。
“后世作三玄”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