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著垂楊便可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問著垂楊便可知”全詩
人前舉似終難信,問著垂楊便可知。
分類:
作者簡介(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萬,號菊磵(古同“澗”),余姚(今屬浙江)人。游蕩江湖,布衣終身。是江南詩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稱。高翥少有奇志,不屑舉業,以布衣終身。他游蕩江湖,專力于詩,畫亦極為出名。晚年貧困潦倒,無一椽半畝,在上林湖畔搭了個簡陋的草屋,小僅容身,自署“信天巢”。72歲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與湖山長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送別》高翥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別》是一首宋代的詩詞,作者是高翥。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老去情懷怕別離,
年來不作送行詩。
人前舉似終難信,
問著垂楊便可知。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對離別的憂慮和感慨。詩人說自己年紀漸長,對于離別的情感變得更加敏感和畏懼。多年來,他沒有寫過任何送別的詩歌。他認為自己在他人面前表現出的情感很難被信任和理解。然而,只需詢問垂下的楊柳,就能得知他內心的真實感受。
賞析:
《送別》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和思考。詩人通過對自己老去情懷和離別的恐懼的描繪,展示了對時光流逝和生命不可避免的變遷的深切感受。
詩中的"老去情懷怕別離"一句,表達了詩人對年齡增長所帶來的離別感的擔憂。隨著歲月的流逝,詩人意識到離別是不可避免的,這使他對別離有了更加敏感的情感。
"年來不作送行詩"一句,表明詩人多年來一直沒有寫過送別的詩歌。這可能暗示著他對離別的逃避或回避,害怕直面離別的痛苦和傷感。
"人前舉似終難信,問著垂楊便可知"一句,揭示了詩人內心情感的真實性。詩人感嘆自己在他人面前表現出的情感很難被信任和理解,因為離別的傷感往往只有自己能夠真正體會。然而,詩人認為,只需詢問垂下的楊柳,就能洞察他內心的真實情感。楊柳常被視為離別的象征,它們的垂淚形態暗喻著詩人內心的傷感和離別的痛苦。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明確的意象,表達了對離別的情感和對內心真實性的思考。它通過詩人的個人感受,展現了人們對離別的恐懼和無奈,同時也呈現出對生命流逝和時光不可逆轉的思考。
“問著垂楊便可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bié
送別
lǎo qù qíng huái pà bié lí, nián lái bù zuò sòng xíng shī.
老去情懷怕別離,年來不作送行詩。
rén qián jǔ shì zhōng nán xìn, wèn zhe chuí yáng biàn kě zhī.
人前舉似終難信,問著垂楊便可知。
“問著垂楊便可知”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