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向洞中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疑向洞中棲”全詩
田園人不見,疑向洞中棲。
分類: 憂國憂民
作者簡介(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檀溪尋故人(一題作檀溪尋古)》孟浩然 翻譯、賞析和詩意
檀溪尋故人(一題作檀溪尋古)
花伴成龍竹,池分躍馬溪。
田園人不見,疑向洞中棲。
這首詩的中文譯文為:
花簇成龍竹,池水分隔馬溪。
田園中的人不見了,我懷疑他們去了洞中棲身。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孟浩然尋找故人的心情和感嘆田園生活的變遷。
在第一句中,"花伴成龍竹"描繪了花朵與竹子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池分躍馬溪"描繪了水池將馬路分開,形成了一條奔騰的溪流。
在第二句中,"田園人不見"表達了作者無法再見到曾經在田園中相見的故人。"疑向洞中棲"則表達了作者對故人去了洞中隱居的猜測和懷疑。
整首詩反映了作者懷念故人和對田園生活的回憶。以尋找故人為線索,通過描繪田園景象和對人事變遷的思考,詩意充滿了對友情和逝去時光的深深懷念。詩中抒發了詩人對曾經美好時光的懷戀,并通過田園的變遷暗示著社會的變遷和物是人非的感嘆。
這首詩簡潔而富有意境,通過獨特的描寫手法和詩人的感覺,將讀者帶入了田園生活的情境中,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對過去時光的思索和眷戀。
“疑向洞中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án xī xún gù rén yī tí zuò tán xī xún gǔ
檀溪尋故人(一題作檀溪尋古)
huā bàn chéng lóng zhú, chí fēn yuè mǎ xī.
花伴成龍竹,池分躍馬溪。
tián yuán rén bú jiàn, yí xiàng dòng zhōng qī.
田園人不見,疑向洞中棲。
“疑向洞中棲”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