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云剪月畫三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裁云剪月畫三秋”全詩
漢體昔年稱北地,楚風今日滿南州。
可成雅樂張瑤海?且剩微辭戲玉樓。
頗厭人間枯槁句,裁云剪月畫三秋。
分類:
作者簡介(陳子龍)

陳子龍(1608—1647)明末官員、文學家。初名介,字臥子、懋中、人中,號大樽、海士、軼符等。漢族,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進士,曾任紹興推官,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后被捕,投水殉國。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或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或典雅華麗;或合二種風格于一體。擅長七律、七言歌行、七絕,被公認為“明詩殿軍”。陳子龍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云間詞派盟主,被后代眾多著名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
《遇桐城方密之于湖上,歸復相訪,贈之以詩》陳子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遇桐城方密之于湖上,歸復相訪,贈之以詩》是明代詩人陳子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仙才寂寞兩悠悠,
文苑荒涼盡古丘。
漢體昔年稱北地,
楚風今日滿南州。
可成雅樂張瑤海?
且剩微辭戲玉樓。
頗厭人間枯槁句,
裁云剪月畫三秋。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陳子龍在湖上遇到了桐城的方密之,彼此互相拜訪并以詩作為贈禮的情景。詩人抱怨仙人的才華孤寂而漫長,文壇荒涼已到了極點。過去漢體的文風曾經在北方繁榮,而今天楚風的文化在南方得到了廣泛傳播。詩人詢問方密之是否能夠成就像張瑤海那樣的雅樂之作,他自己也只剩下微不足道的詞句,只能在玉樓中戲謔。詩人對于人間枯槁的詩句感到厭倦,希望能夠像裁云剪月般繪制出美好的畫卷,展現出三秋的美景。
賞析:
這首詩詞以對話形式展現了詩人與方密之之間的交流場景。詩人以自己的寂寥和無奈來表達對當時文壇荒涼的感嘆,同時也表達了對方密之才華的贊嘆和期望。詩中通過對漢體文風和楚風文化的對比,展現了文化的變遷和流傳的現象,同時也反映了詩人對于自己才華的無奈和自嘲。最后,詩人表達了對于現實瑣碎詩句的厭倦,希望能夠創作出更加美好的詩篇,以描繪出壯麗的自然景色。整首詩詞情感真摯,表達了詩人對文壇現狀和個人創作的思考,展示了明代詩人的獨特藝術風格。
“裁云剪月畫三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ù tóng chéng fāng mì zhī yú hú shàng, guī fù xiāng fǎng, zèng zhī yǐ shī
遇桐城方密之于湖上,歸復相訪,贈之以詩
xiān cái jì mò liǎng yōu yōu, wén yuàn huāng liáng jǐn gǔ qiū.
仙才寂寞兩悠悠,文苑荒涼盡古丘。
hàn tǐ xī nián chēng běi dì, chǔ fēng jīn rì mǎn nán zhōu.
漢體昔年稱北地,楚風今日滿南州。
kě chéng yǎ yuè zhāng yáo hǎi? qiě shèng wēi cí xì yù lóu.
可成雅樂張瑤海?且剩微辭戲玉樓。
pō yàn rén jiān kū gǎo jù, cái yún jiǎn yuè huà sān qiū.
頗厭人間枯槁句,裁云剪月畫三秋。
“裁云剪月畫三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