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鱗去後憑誰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錦鱗去後憑誰問”全詩
春歸何處尋春信。
繡鞍初上馬啼輕,舉頭便覺長安近。
別酒無情,啼妝有恨。
山城向晚斜陽褪。
清江極目帶寒煙,錦鱗去後憑誰問。
分類: 踏莎行
《踏莎行》李淛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踏莎行·紅藥香殘》
朝代:宋代
作者:李淛
紅藥香殘,綠筠粉嫩。
春歸何處尋春信。
繡鞍初上馬啼輕,舉頭便覺長安近。
別酒無情,啼妝有恨。
山城向晚斜陽褪。
清江極目帶寒煙,錦鱗去后憑誰問。
中文譯文:
紅藥香殘,綠筠粉嫩。
春天回來了,我們在哪里找到春的蹤跡。
初次騎上繡鞍,馬兒輕輕地鳴叫,抬頭就能感到長安的近在眼前。
離別時飲酒無情,哭泣時的妝容充滿了怨恨。
山城在傍晚斜陽的映照下漸漸變暗。
清澈的江水延伸到遠方,帶著寒冷的煙霧,金鱗(指魚)離去后,再也沒有人能問候它。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李淛的作品,以描寫春天的到來和離別為主題。詩的開頭以紅藥花的香氣和綠竹的嫩綠色作為開場,營造出春天的氛圍。接著詩人詢問春天回到了哪里,不知道如何找到春的蹤跡,表達了對春天的期待和追尋。
然后,詩人描繪了自己初次騎馬,馬兒輕鳴,仰頭就感到臨近長安的喜悅。這里的長安可以被視為幸福、理想或歸宿的象征,詩人通過馬兒的鳴叫和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希望。
接下來,詩人談到了離別時的冷漠和哭泣時的怨恨,暗示著人世間的無情和傷感。山城在傍晚的斜陽中漸漸變暗,可能象征著詩人心情的低落和失望。
最后兩句詩以清江、寒煙和離去的金鱗為景,表達了無人問津、無人關心的寂寞和孤獨之感。這里的金鱗也可以被視為詩人自身的形象,離開后再也沒有人來問候他。整首詩詞以春天為線索,通過描繪春天的尋找、離別和孤獨的情感,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這首詩詞用簡潔而準確的語言描繪了春天的到來、人生的離別和寂寞,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情感的抒發,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對人世間冷漠的反思以及對孤獨的感慨。整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情感的抒發,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起對生命和人情的思考。
“錦鱗去後憑誰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à suō xíng
踏莎行
hóng yào xiāng cán, lǜ yún fěn nèn.
紅藥香殘,綠筠粉嫩。
chūn guī hé chǔ xún chūn xìn.
春歸何處尋春信。
xiù ān chū shàng mǎ tí qīng, jǔ tóu biàn jué cháng ān jìn.
繡鞍初上馬啼輕,舉頭便覺長安近。
bié jiǔ wú qíng, tí zhuāng yǒu hèn.
別酒無情,啼妝有恨。
shān chéng xiàng wǎn xié yáng tuì.
山城向晚斜陽褪。
qīng jiāng jí mù dài hán yān, jǐn lín qù hòu píng shuí wèn.
清江極目帶寒煙,錦鱗去後憑誰問。
“錦鱗去後憑誰問”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三問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