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現天臺水石間”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影現天臺水石間”全詩
我欲直從心地見,來看磊磈聽淙潺。
分類:
作者簡介(趙汝愚)

趙汝愚(1140--1196),字子直,饒州余干人,宋代漢恭憲王元佐七世孫。卒于宋寧宗慶元二年。宋建炎(1117—1130),遷居崇德縣洲錢(今桐鄉市洲泉鎮)。父應善,字彥遠,性孝悌,工詩翰,官至江南西路兵馬都監。早有大志。擢進士第一,簽書寧國事節度判官。召試職館,除秘書省正字。歷遷集英殿修撰,帥福建。紹熙二年,公元一一九一年召為吏部尚書。遷知樞密院事,辭不拜。孝宗卒,適光宗疾,不能執喪。汝愚遣韓侂胄以內禪意請于憲圣太后,奉嘉王即皇帝位,即喪次命朱熹待制經筵,悉收召士君子之在外者進右丞相。
《石橋》趙汝愚 翻譯、賞析和詩意
《石橋》是宋代詩人趙汝愚的作品,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法身遍滿三千界,
影現天臺水石間。
我欲直從心地見,
來看磊磈聽淙潺。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禪宗修行者在石橋上的景象和心境。詩人通過描繪法身(佛性)遍布整個宇宙,與天臺山上的水和石相互映照的景象,表達了他追求內心的清凈和超越世俗束縛的愿望。詩人希望直接從內心深處體悟佛性,并通過觀察石橋上的凹凸不平和聽聞水流聲音的方式來尋找心靈的寧靜與解脫。
賞析:
這首詩詞運用了禪宗修行者常用的意象和語言,以簡潔明了的文字表達了內心的寧靜與追求。詩人通過描繪法身遍布三千界,意味著佛性存在于整個宇宙之中,與天臺山上的水和石相互映照,進一步突出了詩人追求內心清凈的愿望。詩人希望能夠直接從內心深處觀照佛性,通過親身體驗石橋的凹凸不平和聽聞水流聲音的方式,來尋找心靈的寧靜與解脫。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內心境界的追求,展現了禪宗思想中追求超脫塵世的精神。
“影現天臺水石間”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í qiáo
石橋
fǎ shēn biàn mǎn sān qiān jiè, yǐng xiàn tiān tāi shuǐ shí jiān.
法身遍滿三千界,影現天臺水石間。
wǒ yù zhí cóng xīn dì jiàn, lái kàn lěi wěi tīng cóng chán.
我欲直從心地見,來看磊磈聽淙潺。
“影現天臺水石間”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仄韻) 去聲十六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