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戴方尊節度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翊戴方尊節度功”全詩
朝宗久廢諸侯禮,翊戴方尊節度功。
今日豈宜求騎劫,當年應失倚全忠。
丹書鐵券存終始,萬古山河帶礪同。
分類:
作者簡介(貝瓊)
貝瓊(1314~1379)初名闕,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別號清江。約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歲。貝瓊從楊維楨學詩,取其長而去其短;其詩論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寧、元豐諸家。文章沖融和雅,詩風溫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領袖一時。著有《中星考》、《清江貝先生集》、《清江稿》、《云間集》等。
《即事》貝瓊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即事》
少海旌旗落照中,
沙陀兵馬雁門雄。
朝宗久廢諸侯禮,
翊戴方尊節度功。
今日豈宜求騎劫,
當年應失倚全忠。
丹書鐵券存終始,
萬古山河帶礪同。
中文譯文:
在夕陽西下的少海,
旌旗隨著天色漸暗。
沙陀的兵馬在雁門威武雄壯。
朝廷久已遺忘尊崇諸侯的禮儀,
贊揚節度使的功績。
今天的時代并不適合追求騎劫之功,
當年的忠誠也許已經喪失。
但丹書鐵券的信譽始終存在,
山河萬古都承載著歷練和堅韌。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貝瓊的作品,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對比,表達了對當時社會政治現狀的思考和對忠誠和榮譽的贊美。
詩中描述了夕陽下的少海,旌旗隨著天色漸暗,給人一種辭舊迎新、時代更迭的感覺。沙陀兵馬在雁門展現了威武雄壯的形象,凸顯了戰爭和武力的重要性。
然而,作者指出朝廷已經廢棄了尊崇諸侯的禮儀,忽視了節度使的功績。這反映了社會政治的腐敗和對傳統價值的忽視,同時也表達了對政府失職的不滿。
詩的后半部分,作者暗示當今時代不再追求騎劫之功,而過去的忠誠和信譽也許已經消失。然而,丹書鐵券的存續象征著忠誠和約束的力量,而山河萬古則象征著歷史的長久和堅韌不拔的品質。
整首詩通過對歷史與現實的對照,表達了作者對社會政治的憂慮和對忠誠、信譽的贊美。它提醒人們應該珍視傳統價值觀,并以堅定的信念和品質去應對現實的挑戰。
“翊戴方尊節度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í shì
即事
shǎo hǎi jīng qí luò zhào zhōng, shā tuó bīng mǎ yàn mén xióng.
少海旌旗落照中,沙陀兵馬雁門雄。
cháo zōng jiǔ fèi zhū hóu lǐ, yì dài fāng zūn jié dù gōng.
朝宗久廢諸侯禮,翊戴方尊節度功。
jīn rì qǐ yí qiú qí jié, dāng nián yīng shī yǐ quán zhōng.
今日豈宜求騎劫,當年應失倚全忠。
dān shū tiě quàn cún zhōng shǐ, wàn gǔ shān hé dài lì tóng.
丹書鐵券存終始,萬古山河帶礪同。
“翊戴方尊節度功”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