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元通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水落元通月”全詩
試從千佛轉,能見幾人閑。
水落元通月,云行不礙山。
長歌和樵者,日暮枹薪還。
分類:
作者簡介(貝瓊)
貝瓊(1314~1379)初名闕,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別號清江。約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歲。貝瓊從楊維楨學詩,取其長而去其短;其詩論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寧、元豐諸家。文章沖融和雅,詩風溫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領袖一時。著有《中星考》、《清江貝先生集》、《清江稿》、《云間集》等。
《壬子冬至日過來青堂三首示勉中祖南二友》貝瓊 翻譯、賞析和詩意
《壬子冬至日過來青堂三首示勉中祖南二友》是明代貝瓊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擾擾知何事,人間即夢間。
試從千佛轉,能見幾人閑。
水落元通月,云行不礙山。
長歌和樵者,日暮枹薪還。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冬至日過來青堂的景象,并表達了一種對世事浮躁和虛幻的感慨。詩人在詩中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與佛教思想相結合,表達了對世俗繁忙生活的疑問和追求內心寧靜的渴望。
賞析:
這首詩詞以冬至日過來青堂為背景,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和佛教思想的運用,展示了詩人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和對內心平靜的追求。
首句“擾擾知何事,人間即夢間。”表達了詩人對紛繁世事的疑問,暗示了人生的短暫和虛幻。詩人認為世間的忙碌和喧囂就如同夢一般,讓人感到困惑和迷茫。
接下來的兩句“試從千佛轉,能見幾人閑。”運用了佛教的觀念,意味著通過超脫紅塵、凈化心靈,才能看到真正的寧靜和人們內心的空閑。詩人試圖通過向佛教借力來尋找真理和心靈的平靜。
“水落元通月,云行不礙山。”這兩句表達了自然界的寧靜和自由。詩人以水、云、山為象征,描繪了大自然自由流動的景象,強調了與自然的融合與和諧。這也暗示了詩人希望能擺脫塵世的紛擾,追求自由和寧靜的心境。
最后兩句“長歌和樵者,日暮枹薪還。”通過描寫樵夫回家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樸素生活的向往。長歌和樵者的形象象征了自由、寧靜和快樂。詩人以此寄托了對簡單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的反思。
整首詩以冬至日過來青堂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佛教思想的運用,表達了詩人對世事浮躁和虛幻的感慨,以及對內心寧靜和自由的追求。這首詩詞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邃的意境,展示了貝瓊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并傳達了一種超越塵世的理想追求。
“水落元通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én zǐ dōng zhì rì guò lái qīng táng sān shǒu shì miǎn zhōng zǔ nán èr yǒu
壬子冬至日過來青堂三首示勉中祖南二友
rǎo rǎo zhī hé shì, rén jiān jí mèng jiān.
擾擾知何事,人間即夢間。
shì cóng qiān fú zhuǎn, néng jiàn jǐ rén xián.
試從千佛轉,能見幾人閑。
shuǐ luò yuán tōng yuè, yún xíng bù ài shān.
水落元通月,云行不礙山。
cháng gē hé qiáo zhě, rì mù bāo xīn hái.
長歌和樵者,日暮枹薪還。
“水落元通月”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