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塵猶恐累漁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市塵猶恐累漁蓑”全詩
到家覺得曾風雨,兩樹芭蕉破葉多。
分類:
作者簡介(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七月十五日城中晚歸》沈周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七月十五日城中晚歸》
朝代:明代
作者:沈周
晚郭歸舟急若何,
市塵猶恐累漁蓑。
到家覺得曾風雨,
兩樹芭蕉破葉多。
中文譯文:
夜幕降臨,急忙駕舟回歸城郭,
城市的塵埃仍恐怕會弄臟我的魚夫蓑衣。
到了家中,才覺得曾經歷過風雨,
我庭院里的兩株芭蕉已經破碎了很多葉子。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文人沈周創作的作品。詩人以一個晚歸的人的視角,描繪了一個城中的夜晚場景,表達了對家的思念以及外界環境的變遷。
詩的開頭,“晚郭歸舟急若何”,表現了詩人匆忙歸家的心情。詩人可能在外地處理事務或游歷,夜晚歸舟的路上急切地想要回到城中。這里的“晚郭”指的是城郭的夜景,舟指的是船只,急若何則是快速歸船的意思。
接下來的兩句:“市塵猶恐累漁蓑”,通過描寫市塵累積在詩人的魚夫蓑衣上,表達了城市的喧囂和浮躁,以及對清凈自然環境的向往。市塵象征著城市的喧囂和污染,而漁蓑則是詩人在歸途中所穿的魚夫服裝,寓意著詩人對自然之道和寧靜的渴望。
最后兩句:“到家覺得曾風雨,兩樹芭蕉破葉多”,詩人到達家中,感受到家園經歷了風雨的痕跡,庭院中的兩株芭蕉樹已經被風雨摧殘,葉子破碎凋零。這里的芭蕉樹象征著自然界的美好與脆弱,通過描寫芭蕉破葉多,詩人表達了對自然損毀的悲傷之情。
整首詩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通過描繪夜晚的歸途和家園的變遷,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寧靜與安寧的向往,以及對城市喧囂和現實環境的厭倦。這首詩既展示了詩人對自然景觀的敏感和對家園的深情,也反映了詩人對現實社會的思考和審視。
“市塵猶恐累漁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ī yuè shí wǔ rì chéng zhōng wǎn guī
七月十五日城中晚歸
wǎn guō guī zhōu jí ruò hé, shì chén yóu kǒng lèi yú suō.
晚郭歸舟急若何,市塵猶恐累漁蓑。
dào jiā jué de céng fēng yǔ, liǎng shù bā jiāo pò yè duō.
到家覺得曾風雨,兩樹芭蕉破葉多。
“市塵猶恐累漁蓑”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