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軍裝十詠·鎧》 高啟
擐來曾攪陣,一鏃不傷身。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觀軍裝十詠·鎧》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觀軍裝十詠·鎧》是明代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壯麗的軍裝景象,表達了對勇士們的贊美和敬仰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絲串鏤文銀,高城日照鱗。
擐來曾攪陣,一鏃不傷身。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軍裝的細節,展現了鎧甲的華麗和堅固。"絲串鏤文銀"形容了鎧甲上細膩的紋飾,給人一種精致的感覺。"高城日照鱗"則描繪了鎧甲上閃爍的光芒,給人一種莊嚴威武的印象。
接下來的兩句"擐來曾攪陣,一鏃不傷身"表達了鎧甲的堅固和保護作用。"擐來"指的是穿上鎧甲,"曾攪陣"表示曾經參與過激烈的戰斗。"一鏃不傷身"則強調了鎧甲的防護效果,即使在戰斗中也能保護身體不受傷害。
整首詩詞通過對軍裝的描繪,展現了軍人的英勇和堅韌不拔的品質。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形象,表達了對勇士們的敬佩和贊美。這首詩詞既展示了軍裝的美感,又傳遞了對軍人的崇高情感,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觀軍裝十詠·鎧》高啟 拼音讀音參考
guān jūn zhuāng shí yǒng kǎi
觀軍裝十詠·鎧
sī chuàn lòu wén yín, gāo chéng rì zhào lín.
絲串鏤文銀,高城日照鱗。
huàn lái céng jiǎo zhèn, yī zú bù shāng shēn.
擐來曾攪陣,一鏃不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