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嘆四首》 吳潛
登城復何悲,禾稼秋風里。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秋風嘆四首》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秋風嘆四首》是宋代吳潛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秋天的景象,以及壯士們在田間勞作的景象,表達了對秋風的感嘆和對農民辛勤勞動的贊美。
詩意:
這首詩以秋天為背景,通過描寫長鯨海上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的震撼之情。接下來,詩人將目光轉向廣袤的田野,壯士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展示了他們的勇猛和朝氣。然后,詩人回到城市,對登城的人們心中的悲傷表示疑問,認為在這樣美好的秋天,人們不應該感到悲傷。最后一句表達了禾稼在秋風中搖曳的景象,將農田與秋風相融合,展示了豐收的喜悅。
賞析:
這首詩以秋天為主題,通過對大自然和人類生活的描繪,展示了秋天的壯麗景色和農民的辛勤勞作。詩中的長鯨海上來,壯士田間起,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象和農民的勇敢形象,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作者通過對登城者感到的悲傷的質問,表達了對秋天美好景象的贊美,認為在這樣美好的季節,人們應該感到歡樂而不是悲傷。最后一句禾稼秋風里,通過將禾稼與秋風相融合,展現了農田在秋風中的欣欣向榮,豐收的景象使人感到喜悅和希望。
這首詩通過對秋天景象的描繪,展示了自然界的壯麗和人類的勤勞,傳遞了秋天豐收的喜悅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詩人對登城者的質問,讓讀者思考秋天的美麗是否能夠引發人們內心的喜悅和對生活的熱愛。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間。
《秋風嘆四首》吳潛 拼音讀音參考
qiū fēng tàn sì shǒu
秋風嘆四首
zhǎng jīng hǎi shàng lái, zhuàng shì tián jiān qǐ.
長鯨海上來,壯士田間起。
dēng chéng fù hé bēi, hé jià qiū fēng lǐ.
登城復何悲,禾稼秋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