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 楊萬里
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獨自行。
作者簡介(楊萬里)
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鑒賞
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詩的首句正是襲用這句俗語的語意。“才近”二字,扣題目的“八月十二”,只差三天,便是中秋,真稱得上“近”了。本來每月的望日,月亮都是光明的,而這句俗語突出的是“中秋”,重點在“分外”。分外者,特別之意也,即較之其他月份更要清亮一點。八月十二,雖還未到中秋,但卻接近中秋;雖未達到“分外”,卻也是“已清”了。這已初步道出了題意。
第二句,進一步寫“望”。詩人所望見的是“鴉青幕掛一團冰”。仰望高空,儼如帷幕,色比鴉青,倍覺淡雅。在這淡雅的帷幕之上,懸掛著一輪明月,色澤的優雅、美麗,頗能引人入勝。還不止此,在這里作者不說“月”而說“一團冰”。團者,圓也;而冰的內涵首先是涼其次是亮,再次是白,這較之“一輪月”不僅更為形象,而且創造出一個既優美又冷清,既光明而又優雅的境界。它不僅給與讀者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給人以情操的陶冶。
第三句在全詩中是一個轉折,是第二句到第四句的一個過渡。“忽然覺得今宵月”,通俗易懂,簡直就是一句白話。這種語言,新鮮活潑,是誠齋詩的特點之一。
第四句則說明“忽然覺得”的內容,也就是對“今宵月”的一個遐想。月是歷代詩人最喜歡歌詠的景物之一。在詩人的筆下,月是千姿百態、各不相同的,而他們由月所引起的遐想,也是各不相同的。而誠齋能獨辟蹊徑,別有所想,石破天驚,出人意表。
他想的是這個月亮“元不粘天獨自行”。“元”即“原”字,意思的“原來月亮并不是粘在天上而是獨自行走的”。夜空片云全無,一輪明月高懸,似乎無所附麗,獨自運行。設想新奇,月夜晴空的境界全出。
總之,這首小詩,既創造出優美的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又出以新奇的遐想,啟迪著人們的思路;而那種通俗的語言,雖然傳統的詩家,視為“鄙俗”,卻使人感到新鮮活潑。
《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楊萬里 拼音讀音參考
bā yuè shí èr rì yè chéng zhāi wàng yuè
八月十二日夜誠齋望月
cái jìn zhōng qiū yuè yǐ qīng, yā qīng mù guà yī tuán bīng.
才近中秋月已清,鴉青幕掛一團冰。
hū rán jué de jīn xiāo yuè, yuán bù nián tiān dú zì xíng.
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獨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