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造句
“應試”的解釋
101、 在應試教育環境下,孫建坤已經做到了“從吾所好”,熟讀古籍,并受到多名教授一致認可。
102、 她上重點高中,然后被保送到山東大學日語系,又到北京大學讀研究生,成為應試教育千軍萬馬中的佼佼者。
103、 正是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與失衡,才衍生出應試教育的拼分數怪態。
104、 而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內地大多數父母從小就包辦了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居和日常瑣務,以便保證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學習。
105、 其實應試類考試出題老師他怎么出題,就是在找細微的差別,就在蒙你給你設陷井呢,如果你能想到這個陷井,你怎么可能不過呢。
106、 由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與失衡,又衍生出應試教育的拼分數怪態,進而加劇擇校拼搶優質教育資源。
107、 次年,14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從容應試,援筆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
108、 殿試,亦稱廷試,由皇帝或欽命大臣主持,只有貢士才有資格應試,考中者稱為進士,進士中的第一名稱為狀元。
109、 這就需要我們勇于摒棄中國舊有的填鴨式教育、應試教育、“洋八股”教育、唯金錢利益教育,營造健康文明的創新教育與創業文化。
110、 而在孫云曉看來,現行的應試教育制度使中國比其他國家更容易出現男孩危機。
111、 ,每一個先試普通的弓馬功夫,這一項三千多人全都合格;然后再試十八般武藝中應試者最擅長的一兩種,最后是問應試者有什么特長的技能,以便將來在分配職位時量才錄用。
112、 江石溪自幼聰穎好學,年輕時,曾隨姐丈朱右村赴故府皖南徽州應試秀才。
113、 但是,應試教育把大部分年輕人的頭腦磨礪成了只對是非題有理解力,稍好一些可以做做復選題。
114、 比如,高中時看了一些如韓寒、余杰批判中國教育的文章,就覺得自己不應繼續沉淪應試教育,大肆發展自己對文史的興趣愛好,數學、英語等學科基本停滯。
115、 他喜歡研究內容比較活潑、意義更加廣泛的學問,而對禁錮人們的頭腦,消磨應試者的聰明才智,形式固陋、內容狹隘的八股考試特別反感。
116、 七年前的藍凡對于這樣極其枯燥的學業是相當不滿意,雖然說話不多,不過心中卻早就罵應試教育千遍萬遍了。
117、 應試教育像個怪獸一樣,中國人現在用移動互聯網把這個怪獸武裝到牙齒,我看有些公司出的產品題庫有九萬個知識點,這個有必要嗎?這個是個問題。
118、 “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會不會岐化為從學校到校外的全面的“應試教育”、“應試活動”?也正因為如此,改革方案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優化。
119、 對于那些拿不起路費的窮人家孩子,國家還給他們應試補貼,“自起程以至回鄉費,皆給予公家”(《燕翼貽謀錄》卷一)。
120、 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大多數為人父母者從小就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生活起居和日常瑣務,以便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在學業上競爭。
121、 用“一分為二”的辯證法去看待問題,人家有一針見血指出癥結之處,應試教育只能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學生,中國人缺乏創新思維和想象力。
122、 事實上國內的教育培訓行業在課程內容方面仍然以應試教育和語言學習為主,范圍相對狹隘,但如果能在內容上把握精髓,不斷翻陳出新,發展前景不容小覷。
123、 不改變高考制度,不改變應試教育的體制,“減負”只是一句空口白話。
124、 應試的童生們在大堂內等候,縣尊大人卻久候不至。
125、 長涂又文說,陳為了法扶的采購業務想取得采購人員資格,預計10日應試卻遇到學校期中考,加上要忙板橋分會的新舊會長交接、尋找新會址等事,日夜操勞。
126、 同樣一紙應試教育將以前的教育打入另冊,而一紙素質教育又將誰也搞不清楚的求知教育送上天堂。
127、 這就是應試教育的魅力,但也是應試教育的殘酷,“一將成功萬骨枯”。
128、 不料,這事讓李幼梅的岳母知道了,岳母共有三婿,她想讓三位女婿一同中第,也好光耀門庭,便把李幼梅的關節偷偷告訴了另外兩位也在準備應試的女婿。
129、 若是小弟前去應試,倘得一官半職,顯親揚名,光宗耀祖,封妻蔭子,豈能不好事千百萬。
130、 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
131、 唐代的科舉也不像明、清那樣一層層地考上來,錄取也不完全看幾篇詩文,而是要有公卿名人在社會上為之吹噓并推薦才能應試登第。

關于應試的詩句
關于應試的成語
其它詞語造句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