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券造句
“鐵券”的解釋
1、 盡管身處異國他鄉,海外游子一刻也沒有忘記丹書鐵券。
2、 鐵帽子王是清朝的稱呼,在以前跟免死金牌、丹書鐵券差不多功效,這是沒有世襲罔替這一說。
3、 明朝檔案中雖有民間俗稱為“免死牌”的“金書鐵券”,但與清朝檔案相比,整個明朝檔案并不算多。
4、 這樓門上供奉著開國皇帝賜下的玉帶和御批金書鐵券,鐵券記楊門救駕九功,可免楊門子弟九死之罪;又在府前設石碑玉坊,著令滿朝文武百官至此必須下馬通過。
5、 你賣掉丹書鐵券,乃是對太祖不恭!你為非作膽,乃是對王法不敬!若不能拿出丹書鐵券,本府便只好治你的罪了!
6、 甘氏族譜記載,孫權曾御賜金書鐵券給甘寧,這是一塊半圓形瓦當狀的金屬字牌,上面刻有文字,大意是:憑此鐵券,可以賜爵位,給俸祿,免罪。
7、 ,藏有丹書鐵券,官商一律不得侵擾。
8、 郝文的雙眼瞬間變得猙獰,他的目光死死盯著金書鐵券,臉色變得如同死灰一般,他的雙唇顫抖著,帶著一絲不信:“原來最終的棄子是我!為什么?”。
9、 因為這是先皇御賜,丹書鐵券的圈地功能將啟動,村長院落周圍方圓十里的土地將自動劃歸炎黃村所有作為私人領地。
10、 民間所稱的“免死牌”,在古代的正規名稱叫“金書鐵券”。
11、 領主鐵券聚齊后是否有秘文顯示,破讀后其中有一條就是維麥家男性盡喪之日,即為落日將落之兆,是吧?
12、 “金書鐵券”是封建帝王頒發給功臣、重臣的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憑證,持有“鐵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賜予的種種特權。
13、 我國民間有“免死牌”一說,但它的官名叫“金書鐵券”,是封建帝王頒發給功臣、重臣的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憑證,始于漢代。
14、 姬傲劍已經意識到武林世家的勢力極大,自己頗似有著丹書鐵券的柴大官人,一定程度上已經是特權階層了。
15、 反腐敗沒有“鐵帽子王”,沒有什么功勛戚舊,沒有什么丹書鐵券,沒有什么人有超越黨紀國法的特權。
16、 故杞道德、王遇、張祐、苻承祖等拔自微閹,歲中而至王公;王叡出入臥內,數年便為宰輔,賞賚財帛以千萬億計,金書鐵券,許以不死之詔。
17、 在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快速發展和變革的時期,大學畢業證已不是“金書鐵券”。
18、 活動期間,玩家購買任意資源副本的金幣消費,累計達到以下要求,即可獲得丹書鐵券獎勵。
19、 村里的老漢李永蔚聽說這個消息后,特意找到了謝佐,并告訴他自己是青海李土司西伯府李文的后裔,在他家里珍藏著明英宗朱祁鎮頒發給李文的金書鐵券。
20、 不管證書如何的權威、由誰頒發,都只能作為消費者判斷專家水平的一個參考,而不是絕對的“金書鐵券”。
21、 沒有誰永遠注定是“天之驕子”,名牌大學的畢業證書也絕非“金書鐵券”。
22、 在大觀之夜的古代書畫部分26件珍品中,五代吳越王錢俶手卷《草書手簡(并鐵券圖式及宋元明清名賢題跋)》尤為引人注目,被稱為“人間至寶”。
23、 大明開國以來,對開疆拓土創建綱治有卓著功勛的文臣武將,依其功績大小分封為公、侯、伯三等爵位,賜與金書鐵券為憑證。
24、 如中國館藏最早的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紙質公文檔案;國內現存唯一一件“金書鐵券”,也就是傳說中的“免死牌”;光緒二十年科舉“大金榜”等。
25、 在這批檔案文獻中,明代的“金書鐵券”名列第八。
26、 由此看來,人大代表這個招牌有點像歷史上的金書鐵券、免死金牌,人大代表就算肆意違法,執法部門也不會積極執法。
27、 “丹書鐵券”歷史上有很多種叫法,俗稱“丹書鐵契”,又名“金書鐵券”、“金券”、“銀券”、“世券”等,省稱“鐵券”。
28、 丹書鐵券,上品鐵器,故老相傳是某個賢臣告老時先皇所賜,以表彰他畢生對帝國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讓他返回故土后可以建一處莊園頤養天年。
29、 不錯,聽說是后周世宗柴榮的嫡派子孫,因陳橋讓位有德,宋太祖敕賜丹書鐵券。
30、 1月18日,一位參觀者在上海檔案館外灘新館內觀看明朝皇帝賜給功臣的“金書鐵券”,即民間俗稱的“免死牌”。
31、 這個鮮于丹是宋徽宗的馬夫,曾經救過宋徽宗的命,后被宋徽宗視為親信,對他信任有加,特賜他丹書鐵券。
32、 大家緊盯著工作人員從箱子里一件件抬出四羊方尊、錢镠金書鐵券和鎏金銅水月觀音像,生怕漏看其中任何一個細節。
33、 一級村落有一個村長和二個長老,陳浩是眾望所歸的村長,抽中丹書鐵券的羅蘭同樣被選成長老。
34、 而且,從隋代起,“鐵券”上的丹砂填字漸漸改為用金填字,故后世又將其稱為“金書鐵券”。
關于鐵券的詩句
關于鐵券的成語
其它詞語造句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