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郡的讀音 三十六郡的意思
三十六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時六國并悉于秦,天下一統。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三十六郡。 以后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四十六郡,定咸陽(陜西咸陽市秦都區)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系的宗法制,取代了周朝的封建制(分封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 三
- 十
- 六
- 郡
“三十六郡”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ān shí liù jùn]
- 漢字注音:
- ㄙㄢ ㄕˊ ㄌㄧㄨˋ ㄐㄩㄣ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三十六郡”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國為三十六郡。
網絡解釋
三十六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時六國并悉于秦,天下一統。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三十六郡。
以后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四十六郡,定咸陽(陜西咸陽市秦都區)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系的宗法制,取代了周朝的封建制(分封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三十六郡”的單字解釋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多數或多次:三思。三緘其口。3.姓。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達到頂點: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六】:[liù]1.數目。五加一的和。2.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相當于簡譜的“5”。[lù]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
【郡】:1.古代的行政區劃,比縣小,秦漢以后,郡比縣大:郡縣。會稽郡。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2.姓。
“三十六郡”的相關詞語
* 三十六郡的讀音是:sān shí liù jùn,三十六郡的意思:三十六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時六國并悉于秦,天下一統。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三十六郡。 以后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四十六郡,定咸陽(陜西咸陽市秦都區)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系的宗法制,取代了周朝的封建制(分封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基本解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國為三十六郡。三十六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時六國并悉于秦,天下一統。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三十六郡。以后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四十六郡,定咸陽(陜西咸陽市秦都區)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系的宗法制,取代了周朝的封建制(分封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多數或多次:三思。三緘其口。3.姓。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達到頂點: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六】:[liù]1.數目。五加一的和。2.工尺譜記音符號之一。相當于簡譜的“5”。[lù]用于地名,如六安(在安徽)。
【郡】:1.古代的行政區劃,比縣小,秦漢以后,郡比縣大:郡縣。會稽郡。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2.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