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的讀音 三關的意思
三關 (古代地名)(1)即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在今山西。上黨關一說在今屯留縣境,一說在今晉城南;壺口關在今黎城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后漢書·馮衍傳》:“上黨東帶三關,”即此。 (2)即陽平關、江關、白水關。陽平關在今陜西寧強西北,江關在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在今四川廣元西北。《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劉氏據三關之險。”即此。 (3)義陽三關。南北朝時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平靖、黃峴、武陽三關的總稱。在今豫鄂界上。三關與郡城勢如首尾,為南北兵爭要地。《南齊書·州郡志》:義陽“有三關之隘”。 (4)即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在今河北:淤口關在今霸縣東,益津關在今霸縣,瓦橋關在今雄縣。五代周顯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關與契丹分界,即此。一說三關中有草橋關(今河北高陽東),而無淤口關。 (5)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為“內三關”;今山西境內沿內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京師恃為外險,北邊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三關 (佛教禪宗名詞)三關:即本參(初關)、重關、末后關。由參話題引出無漏慧,由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既見性已,乃以無漏慧對治煩惱,到煩惱伏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然煩惱之伏,猶賴對治功用,必至煩惱凈盡,任運無功用時,始透末后一關。
- 三
- 關
“三關”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ān guān]
- 漢字注音:
- ㄙㄢ ㄍㄨㄢ
- 簡繁字形:
- 三關
- 是否常用:
- 否
“三關”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1.古代三個重要關隘的合稱。著名者有:(1)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約在今之山西東南部。《后漢書.馮衍傳上》:"夫上黨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西為國蔽,奈何舉之以資強敵?"李賢注:"三關,謂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2)陽平關(今陜西沔縣西)﹑江關(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今四川舊昭化西北)。《文選.干寶》:"三關電掃,劉禪入臣。"李善注:"蜀有陽平﹑江關﹑白水關。"(3)平靖關﹑武勝關﹑黃峴關。在今河南信陽南。《南齊書.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義陽郡。有三關之隘。" 2.(4)溢津關﹑瓦橋關﹑淤口關。在今河北雄縣﹑霸縣一帶。《新五代史.周世宗紀》"﹝六年夏四月﹞辛丑,取益津關,以為霸州。癸卯,取瓦橋關,以為雄州"宋徐無黨注:"世宗下三關,瓦橋﹑益津以建州及見,淤口關止置寨,故舊史﹑實録皆闕不書。"(5)明代以雁門﹑寧武﹑偏頭為外三關,在今山西太原之北;以居庸﹑紫荊﹑倒馬為內三關,在今河北曲陽之北。《明史.翟鵬傳》:"增游兵三支,分駐雁門﹑寧武﹑偏頭……又于宣﹑大三關間,各設勁兵。"清龔自珍《與吳虹生書》:"三關者,雁武﹑寧武﹑偏頭也。在太原之北,大同之南。"清馮桂芬《費樹臣飲馬長城圖小影序》:"曲陽在居庸﹑紫荊﹑倒馬內三關之南,距倒馬百二十里。" 3.指人體的三個重要部分,說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術訓》:"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黃庭內景經.三關》:"三關之中精氣深,九微之內幽且陰。"梁丘子注:"據下文,口﹑手﹑足為三關。又元陽子以明堂﹑洞房﹑丹田為三關。" 4.特指下丹田。 5.中醫學名詞。小兒指紋診斷法的三個部位,又稱三指關。即風關﹑氣關﹑命關。 辭典解釋
三關 sān guān ㄙㄢ ㄍㄨㄢ 三個關隘的合稱:(1)? 平靖關、武陽關(即武勝關)?、黃峴關,為義陽(今河南省信陽縣)?之三關。《南齊書.卷一五.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義陽郡。有三關之隘,北接陳、汝,控帶許、洛。」(2)? 上黨、壺口、石陘,為上黨(今山西省東南部地 )?之三關。《后漢書.卷二八上.馮衍傳》:「夫上黨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西為國蔽。」唐.章懷太子.注:「三關謂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也。」(3)? 陽平關、江關、白水關,為蜀之三關。《文選.干寶.晉紀總論》:「三關電掃,劉禪入臣。」唐.李善.注:「蜀有陽平、江關、白水關,此為三關。」(4)? 北周以益津(今河北省霸縣)?、瓦橋(今河北省雄縣)?、草橋(今河北省高陽縣)?為三關,關北屬遼。(5)? 明時以居庸、紫荊、倒馬為內三關。(6)? 雁門、寧武、偏頭,為山西乙則上之三官者廢矣。」
身體食、視、聽三要處。
《淮南子.詮言》:「三官交爭,以義為制者,心也。」
網絡解釋
三關 (古代地名)
(1)即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在今山西。上黨關一說在今屯留縣境,一說在今晉城南;壺口關在今黎城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后漢書·馮衍傳》:“上黨東帶三關,”即此。
(2)即陽平關、江關、白水關。陽平關在今陜西寧強西北,江關在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在今四川廣元西北。《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劉氏據三關之險。”即此。
(3)義陽三關。南北朝時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平靖、黃峴、武陽三關的總稱。在今豫鄂界上。三關與郡城勢如首尾,為南北兵爭要地。《南齊書·州郡志》:義陽“有三關之隘”。
(4)即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在今河北:淤口關在今霸縣東,益津關在今霸縣,瓦橋關在今雄縣。五代周顯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關與契丹分界,即此。一說三關中有草橋關(今河北高陽東),而無淤口關。
(5)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為“內三關”;今山西境內沿內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京師恃為外險,北邊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三關 (佛教禪宗名詞)
三關:即本參(初關)、重關、末后關。由參話題引出無漏慧,由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既見性已,乃以無漏慧對治煩惱,到煩惱伏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然煩惱之伏,猶賴對治功用,必至煩惱凈盡,任運無功用時,始透末后一關。
“三關”的單字解釋
【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多數或多次:三思。三緘其口。3.姓。
【關】:1.掩閉、閉合。與“開”相對:“關門”。《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2.拘禁:“鳥被關在籠中。”、“他被關在牢裡。”3.息,使作用或功能停止:“關機”、“關燈”。4.牽涉、連繫:“事關緊要”。宋?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詞》:“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5.領取:“關餉”。《紅樓夢?第五十三回》:“賈珍因問尤氏:‘咱們春祭的恩賞可領了不曾?’尤氏道:‘今兒我打發蓉兒關去了。’”6.門閂。《漢書?卷六十六?楊敞傳》:“聞前曾有奔車抵殿門,門關折。”《聊齋志異?卷五?荷花三娘子》:“一夜,閉戶獨酌,忽聞彈指敲窗,拔關出視,則狐女也。”7.國境或邊險要塞的出入口:“海關”、“山海關”、“嘉峪關”。《孟子?盡心下》:“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8.事物或時間演進過程中的重要時刻、階段:“難關”、“過此一關,必無大礙。”、“百歲大關”。唐?韓愈《題炭谷湫祠堂詩》:“不知誰為助,若執造化關。”、“百歲大關”。唐?韓愈《題炭谷湫祠堂詩》:“不知誰為助,若執造化關。”9.控制機器開啟或停止的機件:“開關”。《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傳》:“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10.姓。如三國時蜀國有關羽。
“三關”的相關詞語
* 三關的讀音是:sān guān,三關的意思:三關 (古代地名)(1)即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在今山西。上黨關一說在今屯留縣境,一說在今晉城南;壺口關在今黎城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后漢書·馮衍傳》:“上黨東帶三關,”即此。 (2)即陽平關、江關、白水關。陽平關在今陜西寧強西北,江關在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在今四川廣元西北。《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劉氏據三關之險。”即此。 (3)義陽三關。南北朝時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平靖、黃峴、武陽三關的總稱。在今豫鄂界上。三關與郡城勢如首尾,為南北兵爭要地。《南齊書·州郡志》:義陽“有三關之隘”。 (4)即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在今河北:淤口關在今霸縣東,益津關在今霸縣,瓦橋關在今雄縣。五代周顯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關與契丹分界,即此。一說三關中有草橋關(今河北高陽東),而無淤口關。 (5)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為“內三關”;今山西境內沿內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京師恃為外險,北邊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三關 (佛教禪宗名詞)三關:即本參(初關)、重關、末后關。由參話題引出無漏慧,由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既見性已,乃以無漏慧對治煩惱,到煩惱伏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然煩惱之伏,猶賴對治功用,必至煩惱凈盡,任運無功用時,始透末后一關。
基本解釋
1.古代三個重要關隘的合稱。著名者有:(1)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約在今之山西東南部。《后漢書.馮衍傳上》:"夫上黨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西為國蔽,奈何舉之以資強敵?"李賢注:"三關,謂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2)陽平關(今陜西沔縣西)﹑江關(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今四川舊昭化西北)。《文選.干寶》:"三關電掃,劉禪入臣。"李善注:"蜀有陽平﹑江關﹑白水關。"(3)平靖關﹑武勝關﹑黃峴關。在今河南信陽南。《南齊書.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義陽郡。有三關之隘。" 2.(4)溢津關﹑瓦橋關﹑淤口關。在今河北雄縣﹑霸縣一帶。《新五代史.周世宗紀》"﹝六年夏四月﹞辛丑,取益津關,以為霸州。癸卯,取瓦橋關,以為雄州"宋徐無黨注:"世宗下三關,瓦橋﹑益津以建州及見,淤口關止置寨,故舊史﹑實録皆闕不書。"(5)明代以雁門﹑寧武﹑偏頭為外三關,在今山西太原之北;以居庸﹑紫荊﹑倒馬為內三關,在今河北曲陽之北。《明史.翟鵬傳》:"增游兵三支,分駐雁門﹑寧武﹑偏頭……又于宣﹑大三關間,各設勁兵。"清龔自珍《與吳虹生書》:"三關者,雁武﹑寧武﹑偏頭也。在太原之北,大同之南。"清馮桂芬《費樹臣飲馬長城圖小影序》:"曲陽在居庸﹑紫荊﹑倒馬內三關之南,距倒馬百二十里。" 3.指人體的三個重要部分,說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術訓》:"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黃庭內景經.三關》:"三關之中精氣深,九微之內幽且陰。"梁丘子注:"據下文,口﹑手﹑足為三關。又元陽子以明堂﹑洞房﹑丹田為三關。" 4.特指下丹田。 5.中醫學名詞。小兒指紋診斷法的三個部位,又稱三指關。即風關﹑氣關﹑命關。辭典解釋
三關 sān guān ㄙㄢ ㄍㄨㄢ三個關隘的合稱:(1)? 平靖關、武陽關(即武勝關)?、黃峴關,為義陽(今河南省信陽縣)?之三關。《南齊書.卷一五.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義陽郡。有三關之隘,北接陳、汝,控帶許、洛。」(2)? 上黨、壺口、石陘,為上黨(今山西省東南部地 )?之三關。《后漢書.卷二八上.馮衍傳》:「夫上黨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西為國蔽。」唐.章懷太子.注:「三關謂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也。」(3)? 陽平關、江關、白水關,為蜀之三關。《文選.干寶.晉紀總論》:「三關電掃,劉禪入臣。」唐.李善.注:「蜀有陽平、江關、白水關,此為三關。」(4)? 北周以益津(今河北省霸縣)?、瓦橋(今河北省雄縣)?、草橋(今河北省高陽縣)?為三關,關北屬遼。(5)? 明時以居庸、紫荊、倒馬為內三關。(6)? 雁門、寧武、偏頭,為山西乙則上之三官者廢矣。」
身體食、視、聽三要處。
《淮南子.詮言》:「三官交爭,以義為制者,心也。」
三關 (古代地名)
(1)即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在今山西。上黨關一說在今屯留縣境,一說在今晉城南;壺口關在今黎城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后漢書·馮衍傳》:“上黨東帶三關,”即此。(2)即陽平關、江關、白水關。陽平關在今陜西寧強西北,江關在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在今四川廣元西北。《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劉氏據三關之險。”即此。
(3)義陽三關。南北朝時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平靖、黃峴、武陽三關的總稱。在今豫鄂界上。三關與郡城勢如首尾,為南北兵爭要地。《南齊書·州郡志》:義陽“有三關之隘”。
(4)即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在今河北:淤口關在今霸縣東,益津關在今霸縣,瓦橋關在今雄縣。五代周顯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關與契丹分界,即此。一說三關中有草橋關(今河北高陽東),而無淤口關。
(5)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為“內三關”;今山西境內沿內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京師恃為外險,北邊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三關 (佛教禪宗名詞)
三關:即本參(初關)、重關、末后關。由參話題引出無漏慧,由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既見性已,乃以無漏慧對治煩惱,到煩惱伏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然煩惱之伏,猶賴對治功用,必至煩惱凈盡,任運無功用時,始透末后一關。【三】:1.二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多數或多次:三思。三緘其口。3.姓。
【關】:1.掩閉、閉合。與“開”相對:“關門”。《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2.拘禁:“鳥被關在籠中。”、“他被關在牢裡。”3.息,使作用或功能停止:“關機”、“關燈”。4.牽涉、連繫:“事關緊要”。宋?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詞》:“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5.領取:“關餉”。《紅樓夢?第五十三回》:“賈珍因問尤氏:‘咱們春祭的恩賞可領了不曾?’尤氏道:‘今兒我打發蓉兒關去了。’”6.門閂。《漢書?卷六十六?楊敞傳》:“聞前曾有奔車抵殿門,門關折。”《聊齋志異?卷五?荷花三娘子》:“一夜,閉戶獨酌,忽聞彈指敲窗,拔關出視,則狐女也。”7.國境或邊險要塞的出入口:“海關”、“山海關”、“嘉峪關”。《孟子?盡心下》:“古之為關也,將以禦暴。”8.事物或時間演進過程中的重要時刻、階段:“難關”、“過此一關,必無大礙。”、“百歲大關”。唐?韓愈《題炭谷湫祠堂詩》:“不知誰為助,若執造化關。”、“百歲大關”。唐?韓愈《題炭谷湫祠堂詩》:“不知誰為助,若執造化關。”9.控制機器開啟或停止的機件:“開關”。《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傳》:“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10.姓。如三國時蜀國有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