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誅的讀音 不教而誅的意思
【解釋】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出處】《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示例】大人限他們三個月叫他們戒煙,寬之以期限,動之以厲害,不忍~。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近義詞】不教而殺【反義詞】仁至義盡、諄諄教誨【語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于書面語
- 不
- 教
- 而
- 誅
“不教而誅”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ù jiào ér zhū]
- 漢字注音:
- ㄅㄨˋ ㄐㄧㄠˋ ㄦˊ ㄓㄨ
- 簡繁字形:
- 不教而誅
- 是否常用:
- 否
“不教而誅”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事先不進行教育,就加以懲罰。語本《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辭典解釋
不教而誅 bù jiào ér zhū ㄅㄨˋ ㄐㄧㄠˋ ㄦˊ ㄓㄨ 平時不透過教育來防范罪行,遇有犯錯立即加以處罰或判死刑。《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下》:「佞人依刑,茲謂私賊,其霜在草根土隙間。不教而誅茲謂虐,其霜反在草下。」《官場現形記.第二○回》:「大人限他們三個月叫他們戒煙,寬之以期限,動之以利害,不忍不教而誅。」也作「不教而殺」。
網絡解釋
【解釋】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出處】《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示例】大人限他們三個月叫他們戒煙,寬之以期限,動之以厲害,不忍~。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
【近義詞】不教而殺
【反義詞】仁至義盡、諄諄教誨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于書面語
“不教而誅”的單字解釋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教】:[jiào]1.教導;教育:管教。請教。受教。因材施教。2.宗教:佛教。伊斯蘭教。信教。在教。3.姓。4.使;令;讓:教他無計可施。教我十分為難。[jiāo]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教唱歌。教小孩兒識字。師傅把技術教給徒弟。
【而】: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戰而勝之。取而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而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而畏懼而退卻而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而來。挺身而出。為正義而戰。因公而死。視情況而定。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5.姓。
【誅】:同“誅”。
“不教而誅”的相關詞語
* 不教而誅的讀音是:bù jiào ér zhū,不教而誅的意思:【解釋】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出處】《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示例】大人限他們三個月叫他們戒煙,寬之以期限,動之以厲害,不忍~。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近義詞】不教而殺【反義詞】仁至義盡、諄諄教誨【語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于書面語
基本解釋
事先不進行教育,就加以懲罰。語本《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辭典解釋
不教而誅 bù jiào ér zhū ㄅㄨˋ ㄐㄧㄠˋ ㄦˊ ㄓㄨ平時不透過教育來防范罪行,遇有犯錯立即加以處罰或判死刑。《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下》:「佞人依刑,茲謂私賊,其霜在草根土隙間。不教而誅茲謂虐,其霜反在草下。」《官場現形記.第二○回》:「大人限他們三個月叫他們戒煙,寬之以期限,動之以利害,不忍不教而誅。」也作「不教而殺」。
【解釋】教:教育;誅: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出處】《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示例】大人限他們三個月叫他們戒煙,寬之以期限,動之以厲害,不忍~。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
【近義詞】不教而殺
【反義詞】仁至義盡、諄諄教誨
【語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于書面語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教】:[jiào]1.教導;教育:管教。請教。受教。因材施教。2.宗教:佛教。伊斯蘭教。信教。在教。3.姓。4.使;令;讓:教他無計可施。教我十分為難。[jiāo]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教唱歌。教小孩兒識字。師傅把技術教給徒弟。
【而】:1.連接動詞、形容詞或詞組、分句等。a)連接語意相承的成分: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戰而勝之。取而代之。我們正從事一個偉大的事業,而偉大的事業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的參加和支持。b)連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c)連接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如果能集中生產而不集中,就會影響改進技術、提高生產。d)連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難而畏懼而退卻而消極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接到動詞上面:匆匆而來。挺身而出。為正義而戰。因公而死。視情況而定。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戰爭而不依靠人民大眾,毫無疑義將不能取得勝利。5.姓。
【誅】:同“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