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起倒的讀音 不識起倒的意思
【解釋】指不知好歹;不識時務。【出處】《西游記》第五二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凈了,不久便要宰殺,您還不識起倒?去了罷!”【示例】費小胡子忍不住笑了,他想來這位~的曾老二一定把吳蓀甫纏的頭痛。 ◎茅盾《子夜》十【近義詞】不識時務【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不
- 識
- 起
- 倒
“不識起倒”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ù shí qǐ dǎo]
- 漢字注音:
- ㄅㄨˋ ㄕˊ ㄑㄧˇ ㄉㄠˇ
- 簡繁字形:
- 不識起倒
- 是否常用:
- 否
“不識起倒”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不知好歹;不識時務。辭典解釋
不識起倒 bù shì qǐ dǎo ㄅㄨˋ ㄕˋ ㄑㄧˇ ㄉㄠˇ 不明形勢、不識時務。《西游記.第五二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凈了,不久便要宰殺,你還不識起倒?去了罷!」也作「不識局面」。
網絡解釋
【解釋】指不知好歹;不識時務。
【出處】《西游記》第五二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凈了,不久便要宰殺,您還不識起倒?去了罷!”
【示例】費小胡子忍不住笑了,他想來這位~的曾老二一定把吳蓀甫纏的頭痛。 ◎茅盾《子夜》十
【近義詞】不識時務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不識起倒”的單字解釋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識】:[shí]1.知道;瞭解。2.認識;識別。3.賞識。4.知識;見解。5.思想意識。6.知覺。7.相識的朋友;知交。8.同“適”。剛才。[zhì]1.旗幟。後作“幟”。2.標志;記號。3.做記號,加標記。4.記住。5.記載。6.特指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7.同“職”。職掌。8.同“職”。相愛憐。9.同“蘵”。草名。
【起】:1.由坐臥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來。起立。起床。早睡早起。2.離開原來的位置:起身。起飛。3.物體由下往上升:皮球不起了。4.長出(皰、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兒身上愛起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東西弄出來:起貨。起釘子。6.發生:起風了。起疑心。起作用。7.發動;興起:起兵。起事。8.擬寫:起稿子。起草。9.建立:起伙。起會。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樓。10.姓。11.件;次:這樣的案子每年總有幾起。防止了一起事故。12.群;批:外面進來一起人。他們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動詞后,表示事物隨動作出現:樂隊奏起迎賓曲。會場響起熱烈掌聲。14.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問起過你。想起一件事。
【倒】:[dǎo]1.豎立的東西躺下來:摔倒。墻倒了。倒塌。倒臺。打倒。臥倒。2.對調,轉移,更換,改換:倒手。倒換。倒車。倒賣。倒倉。倒戈。[dào]1.位置上下前后翻轉:倒立。倒掛。倒影。倒置。2.把容器反轉或傾斜使里面的東西出來:倒水。倒茶。3.反過來,相反地:倒行逆施。反攻倒算。倒貼。4.向后,往后退:倒退。倒車。5.卻:東西倒不壞,就是舊了點。
“不識起倒”的相關詞語
* 不識起倒的讀音是:bù shí qǐ dǎo,不識起倒的意思:【解釋】指不知好歹;不識時務。【出處】《西游記》第五二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凈了,不久便要宰殺,您還不識起倒?去了罷!”【示例】費小胡子忍不住笑了,他想來這位~的曾老二一定把吳蓀甫纏的頭痛。 ◎茅盾《子夜》十【近義詞】不識時務【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基本解釋
不知好歹;不識時務。辭典解釋
不識起倒 bù shì qǐ dǎo ㄅㄨˋ ㄕˋ ㄑㄧˇ ㄉㄠˇ不明形勢、不識時務。《西游記.第五二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凈了,不久便要宰殺,你還不識起倒?去了罷!」也作「不識局面」。
【解釋】指不知好歹;不識時務。
【出處】《西游記》第五二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凈了,不久便要宰殺,您還不識起倒?去了罷!”
【示例】費小胡子忍不住笑了,他想來這位~的曾老二一定把吳蓀甫纏的頭痛。 ◎茅盾《子夜》十
【近義詞】不識時務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不】:[bù]1.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他副詞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經濟。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法。不規則。3.單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話的意思跟問題相反):他知道嗎?——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他現在身體好不?5.用在動補結構中間,表示不可能達到某種結果:拿不動。做不好。裝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疊用相同的詞,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邊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錢不錢的,你喜歡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選擇:晚上他不是看書,就是寫文章。8.a)在去聲字前面,“不”字讀陽平聲,如“不會”、“不是”。b)動詞“有”的否定式是“沒有”,不是“不有”。[fǒu]相當于“否”
【識】:[shí]1.知道;瞭解。2.認識;識別。3.賞識。4.知識;見解。5.思想意識。6.知覺。7.相識的朋友;知交。8.同“適”。剛才。[zhì]1.旗幟。後作“幟”。2.標志;記號。3.做記號,加標記。4.記住。5.記載。6.特指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7.同“職”。職掌。8.同“職”。相愛憐。9.同“蘵”。草名。
【起】:1.由坐臥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來。起立。起床。早睡早起。2.離開原來的位置:起身。起飛。3.物體由下往上升:皮球不起了。4.長出(皰、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兒身上愛起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東西弄出來:起貨。起釘子。6.發生:起風了。起疑心。起作用。7.發動;興起:起兵。起事。8.擬寫:起稿子。起草。9.建立:起伙。起會。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樓。10.姓。11.件;次:這樣的案子每年總有幾起。防止了一起事故。12.群;批:外面進來一起人。他們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動詞后,表示事物隨動作出現:樂隊奏起迎賓曲。會場響起熱烈掌聲。14.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問起過你。想起一件事。
【倒】:[dǎo]1.豎立的東西躺下來:摔倒。墻倒了。倒塌。倒臺。打倒。臥倒。2.對調,轉移,更換,改換:倒手。倒換。倒車。倒賣。倒倉。倒戈。[dào]1.位置上下前后翻轉:倒立。倒掛。倒影。倒置。2.把容器反轉或傾斜使里面的東西出來:倒水。倒茶。3.反過來,相反地:倒行逆施。反攻倒算。倒貼。4.向后,往后退:倒退。倒車。5.卻:東西倒不壞,就是舊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