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的讀音 伯夷的意思
伯夷 (商末孤竹國君長子)伯夷(生卒年不詳),商末孤竹國人,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八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亞憑、叔齊。子姓,名允,是殷商時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齊為繼承人,至父死,叔齊讓位于伯夷。 伯夷以父命為尊,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齊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討伐紂王,伯夷和叔齊不畏強暴,叩馬諫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姜子牙曰:此二人義人也,扶而去之。”……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 伯
- 夷
“伯夷”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bó yí]
- 漢字注音:
- ㄅㄛˊ ㄧˊ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伯夷”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伯夷 BóYí
[Bo Yi] 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兒子。他和弟弟叔齊,在周武王滅商以后,不愿吃周朝的糧食,一同餓死在首陽山(現山西省永濟縣南)。后人稱頌他們能忠于故國
辭典解釋
伯夷 bó yí ㄅㄛˊ ㄧˊ 神話傳說中的神仙。
《山海經.海內經》:「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晉.郭璞.注:「伯夷父顓頊師,今氐羌其苗裔也。」
也稱為「伯夷父」、「顓頊師」。
人名:(1)? 舜的臣子,生卒年不詳。《書經.舜典》:「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2)? 孤竹君的長子,生卒年不詳。參見「伯夷叔齊」條。《孟子.公孫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網絡解釋
伯夷 (商末孤竹國君長子)
伯夷(生卒年不詳),商末孤竹國人,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八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亞憑、叔齊。子姓,名允,是殷商時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齊為繼承人,至父死,叔齊讓位于伯夷。
伯夷以父命為尊,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齊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討伐紂王,伯夷和叔齊不畏強暴,叩馬諫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姜子牙曰:此二人義人也,扶而去之。”……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伯夷”的單字解釋
【伯】:[bǎi]見〖大伯子〗。[bó]1.伯父:大伯。表伯。2.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伯兄。3.姓。4.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夷】:1.平坦;平安:化險為夷。2.破壞建筑物(使成為平地):燒夷彈。夷為平地。3.滅掉;殺盡:夷滅。夷族。4.我國古代稱東方的民族,也泛稱周邊的民族:淮夷。四夷。5.舊時泛指外國或外國人:夷情。華夷雜處。6.姓。
“伯夷”的相關成語
“伯夷”的相關詞語
“伯夷”造句
暮春別鄉樹,晚景低津樓。伯夷在首陽,欲往無輕舟。
伯夷、叔齊也可稱得上是守死善道了。
商朝末年,周武王要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認為這樣做不仁慈。
滿者伯夷國王克塔拉亞薩隨后反戈,打退元軍,統一爪哇.
伯夷因為顧全榮譽、名聲而死,就一定清高、神圣嗎?
歷史上著名的遜讓君位的伯夷、叔齊,其故里就在此地。
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莊子
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鳥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夔典樂,和神。
看著一群率真的老人,我想起了長旺村不僅有伯夷叔齊的傳說,還有一個傳承至今的民俗。
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魚之直,守經據占,不阿當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親近生,幾參國政。
* 伯夷的讀音是:bó yí,伯夷的意思:伯夷 (商末孤竹國君長子)伯夷(生卒年不詳),商末孤竹國人,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八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亞憑、叔齊。子姓,名允,是殷商時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齊為繼承人,至父死,叔齊讓位于伯夷。 伯夷以父命為尊,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齊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討伐紂王,伯夷和叔齊不畏強暴,叩馬諫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姜子牙曰:此二人義人也,扶而去之。”……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基本解釋
伯夷 BóYí
[Bo Yi] 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兒子。他和弟弟叔齊,在周武王滅商以后,不愿吃周朝的糧食,一同餓死在首陽山(現山西省永濟縣南)。后人稱頌他們能忠于故國
辭典解釋
伯夷 bó yí ㄅㄛˊ ㄧˊ神話傳說中的神仙。
《山海經.海內經》:「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晉.郭璞.注:「伯夷父顓頊師,今氐羌其苗裔也。」
也稱為「伯夷父」、「顓頊師」。
人名:(1)? 舜的臣子,生卒年不詳。《書經.舜典》:「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2)? 孤竹君的長子,生卒年不詳。參見「伯夷叔齊」條。《孟子.公孫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伯夷 (商末孤竹國君長子)
伯夷(生卒年不詳),商末孤竹國人,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八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亞憑、叔齊。子姓,名允,是殷商時期契的后代。初,孤竹君欲以三子叔齊為繼承人,至父死,叔齊讓位于伯夷。伯夷以父命為尊,遂逃之,而叔齊亦不肯立,亦逃之。伯夷叔齊同往西岐,恰遇周武王討伐紂王,伯夷和叔齊不畏強暴,叩馬諫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姜子牙曰:此二人義人也,扶而去之。”……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

【伯】:[bǎi]見〖大伯子〗。[bó]1.伯父:大伯。表伯。2.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伯兄。3.姓。4.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三等:伯爵。
【夷】:1.平坦;平安:化險為夷。2.破壞建筑物(使成為平地):燒夷彈。夷為平地。3.滅掉;殺盡:夷滅。夷族。4.我國古代稱東方的民族,也泛稱周邊的民族:淮夷。四夷。5.舊時泛指外國或外國人:夷情。華夷雜處。6.姓。
暮春別鄉樹,晚景低津樓。伯夷在首陽,欲往無輕舟。
伯夷、叔齊也可稱得上是守死善道了。
商朝末年,周武王要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認為這樣做不仁慈。
滿者伯夷國王克塔拉亞薩隨后反戈,打退元軍,統一爪哇.
伯夷因為顧全榮譽、名聲而死,就一定清高、神圣嗎?
歷史上著名的遜讓君位的伯夷、叔齊,其故里就在此地。
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盜跖與伯夷,是同為淫僻也。莊子
垂作共工,利器用;益作朕虞,育草木鳥獸;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夔典樂,和神。
看著一群率真的老人,我想起了長旺村不僅有伯夷叔齊的傳說,還有一個傳承至今的民俗。
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魚之直,守經據占,不阿當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親近生,幾參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