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偪怎么讀 偪的意思

    “偪”字共有1個讀音: [bī]  
    偪
    漢字
    讀音 [bī]
    注音 ㄅㄧ
    部首 [亻]  單人旁
    筆畫 總筆畫:11 部外:9
    異體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統一編碼 基本區 U+506A
    其它編碼 五筆:wgkl 倉頡:omrw 鄭碼:najk 四角:21266
    筆順編碼 32125125121
    筆順筆畫 ノ丨一丨フ一丨フ一丨一
    筆順名稱 撇 豎 橫 豎 橫折 橫 豎 橫折 橫 豎 橫

    偪字的意思

    同“”。

    偪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bī ㄅㄧˉ

     ◎ 同“”。

    英語 compel, pressure, force; bother

    偪字的詳細解釋

    偪字的辭典解釋

    偪ㄅㄧbī動

    侵迫。《左傳·僖公五年》:「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乎?」《孟子·滕文公上》:「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偪人。」同「逼 」。

    即行縢。包裹在足脛上,使跳騰輕便。俗稱為「綁腿」。《詩經·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句下漢·毛亨·傳:「幅,偪也,所以自偪束也。」漢·鄭玄·箋:「邪幅,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故曰在下。」《禮記·內則》:「偪屨著綦。」

    偪ㄈㄨˊfú名

    參見「偪陽 」條。

    屈服。《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通「伏」。

    康熙字典解釋

    偪【子集中】【人部】 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9畫

    《集韻》與逼同。侵迫也。《禮·雜記》君子不僭上,不偪下。

    又爲行縢之名。《釋名》偪,所以自逼束。今謂之行縢,言以裹腳,可以跳騰輕便也。《禮·內則》偪屨著綦。《註》行縢也。《詩·小雅·邪幅在下註》幅偪也。邪纏於足,所以束脛在股下也。諸侯見天子,人子事父母,皆然。

    又《揚子·方言》腹滿曰偪。《註》言敕偪也。《晉書·明帝紀》阮孚告溫嶠內迫,卽謂偪也。

    又《廣韻》《集韻》??方六切,音福。偪陽,地名。見《左傳·襄十年》。

    說文解字解釋

    偪字組詞

    * 網站為您提供偪字的拼音和意思解釋,以及漢字的字形結構、編碼、部首、筆順、組詞、造句和相關成語。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