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律的讀音 十二律的意思
十二律 十二律,是一種律制。即從黃鐘律標準音起,按照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國語·周語下》伶州鳩論樂稱“律呂不易”。《后漢書·律歷志上》載:“元和元年,待詔侯鐘律殷肜上言:‘官無曉六十律以準調音者。故待詔嚴崇具以準法教子男宣,宣通習。愿召宣補學官,主調樂器。’詔曰:‘崇子學審曉律,別其族,協其聲者,審試。不得依托父學, 以聾為聰。聲微妙,獨非莫知,獨是莫曉。以律錯吹,能知命十二律不失一, 方為能傳崇學耳。”
- 十
- 二
- 律
“十二律”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hí èr lǜ]
- 漢字注音:
- ㄕˊ ㄦˋ ㄌㄩ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十二律”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古樂的十二調。陽律六: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亡射;陰律六:大呂、夾鐘、中呂、林鐘、南呂、應鐘。共為十二律。辭典解釋
十二律 shí èr lǜ ㄕˊ ㄦˋ ㄌㄩˋ 相傳為黃帝的樂官伶倫利用竹筒長短造成發音高低不同的原理,而定出的聲律準則。分為陽律六: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律六:林鐘、南呂、應鐘、大呂、夾鐘、中呂。
也稱為「十二宮」。
網絡解釋
十二律
十二律,是一種律制。即從黃鐘律標準音起,按照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國語·周語下》伶州鳩論樂稱“律呂不易”。《后漢書·律歷志上》載:“元和元年,待詔侯鐘律殷肜上言:‘官無曉六十律以準調音者。故待詔嚴崇具以準法教子男宣,宣通習。愿召宣補學官,主調樂器。’詔曰:‘崇子學審曉律,別其族,協其聲者,審試。不得依托父學, 以聾為聰。聲微妙,獨非莫知,獨是莫曉。以律錯吹,能知命十二律不失一, 方為能傳崇學耳。”
“十二律”的單字解釋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達到頂點: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二】:1.數目。一加一的和。2.序數:一窮二白。3.兩樣:不二價。
【律】:1.法律;規則:定律。規律。紀律。2.我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標準,把樂音分為六律和六呂,合稱十二律。3.舊詩的一種體裁:五律。七律。排律。參看〖律詩〗。4.約束:律己。律人。自律。5.姓。
“十二律”的相關詞語
* 十二律的讀音是:shí èr lǜ,十二律的意思:十二律 十二律,是一種律制。即從黃鐘律標準音起,按照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國語·周語下》伶州鳩論樂稱“律呂不易”。《后漢書·律歷志上》載:“元和元年,待詔侯鐘律殷肜上言:‘官無曉六十律以準調音者。故待詔嚴崇具以準法教子男宣,宣通習。愿召宣補學官,主調樂器。’詔曰:‘崇子學審曉律,別其族,協其聲者,審試。不得依托父學, 以聾為聰。聲微妙,獨非莫知,獨是莫曉。以律錯吹,能知命十二律不失一, 方為能傳崇學耳。”
基本解釋
古樂的十二調。陽律六: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亡射;陰律六:大呂、夾鐘、中呂、林鐘、南呂、應鐘。共為十二律。辭典解釋
十二律 shí èr lǜ ㄕˊ ㄦˋ ㄌㄩˋ相傳為黃帝的樂官伶倫利用竹筒長短造成發音高低不同的原理,而定出的聲律準則。分為陽律六: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律六:林鐘、南呂、應鐘、大呂、夾鐘、中呂。
也稱為「十二宮」。
十二律
十二律,是一種律制。即從黃鐘律標準音起,按照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國語·周語下》伶州鳩論樂稱“律呂不易”。《后漢書·律歷志上》載:“元和元年,待詔侯鐘律殷肜上言:‘官無曉六十律以準調音者。故待詔嚴崇具以準法教子男宣,宣通習。愿召宣補學官,主調樂器。’詔曰:‘崇子學審曉律,別其族,協其聲者,審試。不得依托父學, 以聾為聰。聲微妙,獨非莫知,獨是莫曉。以律錯吹,能知命十二律不失一, 方為能傳崇學耳。”【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數目。見〖數字〗。2.表示達到頂點: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二】:1.數目。一加一的和。2.序數:一窮二白。3.兩樣:不二價。
【律】:1.法律;規則:定律。規律。紀律。2.我國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標準,把樂音分為六律和六呂,合稱十二律。3.舊詩的一種體裁:五律。七律。排律。參看〖律詩〗。4.約束:律己。律人。自律。5.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