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紋陶文化的讀音 印紋陶文化的意思
印紋陶文化 印紋陶文化發源于巴爾干半島﹐然后沿地中海岸西行﹐經亞得里亞海兩岸進入西地中海﹐在意大利﹑法國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沿海。印紋陶文化的農作物以大麥為主﹐也有小麥。牲畜有牛﹑羊等﹐以羊為主。捕魚也占重要地位。陶器為手制﹐器物以碗﹑缽和長頸瓶。
- 印
- 紋
- 陶
- 文
- 化
“印紋陶文化”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ìn wén táo wén huà]
- 漢字注音:
- ㄧㄣˋ ㄨㄣˊ ㄊㄠˊ ㄨㄣˊ ㄏㄨㄚˋ
- 簡繁字形:
- 印紋陶文化
- 是否常用:
- 否
“印紋陶文化”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我國東南地區的一種古代文化。以表面拍印幾何形花紋的陶器為主要特征,故名。主要分布在廣東﹑臺灣﹑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等地。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晩期,主要流行于商周時期,延續時間較長,而且各地區文化的面貌也不相同。
網絡解釋
印紋陶文化
印紋陶文化發源于巴爾干半島﹐然后沿地中海岸西行﹐經亞得里亞海兩岸進入西地中海﹐在意大利﹑法國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沿海。印紋陶文化的農作物以大麥為主﹐也有小麥。牲畜有牛﹑羊等﹐以羊為主。捕魚也占重要地位。陶器為手制﹐器物以碗﹑缽和長頸瓶。
“印紋陶文化”的單字解釋
【印】:1.圖章,戳記:印章。印璽。印記。印把子(亦喻政權)。2.痕跡:手印。指印。印子(a.痕跡;b.高利貸的一種,全稱“印印錢”)。3.用油墨、染料之類把文字或圖畫留在紙、布、器皿等材料上:印刷。排印。印制。印發(fā)。4.彼此符合:印證。心心相印。5.外界事物反映在腦中所留下的形象:印象。6.姓。
【紋】:[wén]1.(紋兒)絲織品上的花紋:綾紋。2.紋路:指紋。螺紋。波紋。皺紋。一道紋兒。[wèn]同“璺”(wèn)。
【陶】:[táo]1.用黏土燒制的材料,質地比瓷質松軟,有吸水性:陶器。陶俑。彩陶。2.制造陶器:陶冶。3.比喻教育、培養:熏陶。4.姓。5.快樂:陶然。陶醉。[yáo]皋陶(Gāoyáo),上古人名。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化】:[huà]1.變化;使變化:化膿。化名。化裝。頑固不化。泥古不化。化整為零。化悲痛為力量。2.感化:教化。潛移默化。3.熔化;融化;溶化:化凍。化鐵爐。太陽一出來,冰雪都化了。糖放到水里就化了。4.消化;消除:化食。化痰止咳。食古不化。5.燒化:焚化。火化。6.(僧道)死:坐化。羽化。7.指化學:理化。化工。化肥。8.后綴。加在名詞或形容詞之后構成動詞,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綠化。美化。惡化。電氣化。機械化。水利化。9.姓。10.(僧道)向人求布施:募化。化緣。化齋。化了些米面來。[huā]同“花2”。
“印紋陶文化”的相關詞語
* 印紋陶文化的讀音是:yìn wén táo wén huà,印紋陶文化的意思:印紋陶文化 印紋陶文化發源于巴爾干半島﹐然后沿地中海岸西行﹐經亞得里亞海兩岸進入西地中海﹐在意大利﹑法國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沿海。印紋陶文化的農作物以大麥為主﹐也有小麥。牲畜有牛﹑羊等﹐以羊為主。捕魚也占重要地位。陶器為手制﹐器物以碗﹑缽和長頸瓶。
基本解釋
我國東南地區的一種古代文化。以表面拍印幾何形花紋的陶器為主要特征,故名。主要分布在廣東﹑臺灣﹑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等地。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晩期,主要流行于商周時期,延續時間較長,而且各地區文化的面貌也不相同。印紋陶文化
印紋陶文化發源于巴爾干半島﹐然后沿地中海岸西行﹐經亞得里亞海兩岸進入西地中海﹐在意大利﹑法國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沿海。印紋陶文化的農作物以大麥為主﹐也有小麥。牲畜有牛﹑羊等﹐以羊為主。捕魚也占重要地位。陶器為手制﹐器物以碗﹑缽和長頸瓶。【印】:1.圖章,戳記:印章。印璽。印記。印把子(亦喻政權)。2.痕跡:手印。指印。印子(a.痕跡;b.高利貸的一種,全稱“印印錢”)。3.用油墨、染料之類把文字或圖畫留在紙、布、器皿等材料上:印刷。排印。印制。印發(fā)。4.彼此符合:印證。心心相印。5.外界事物反映在腦中所留下的形象:印象。6.姓。
【紋】:[wén]1.(紋兒)絲織品上的花紋:綾紋。2.紋路:指紋。螺紋。波紋。皺紋。一道紋兒。[wèn]同“璺”(wèn)。
【陶】:[táo]1.用黏土燒制的材料,質地比瓷質松軟,有吸水性:陶器。陶俑。彩陶。2.制造陶器:陶冶。3.比喻教育、培養:熏陶。4.姓。5.快樂:陶然。陶醉。[yáo]皋陶(Gāoyáo),上古人名。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化】:[huà]1.變化;使變化:化膿。化名。化裝。頑固不化。泥古不化。化整為零。化悲痛為力量。2.感化:教化。潛移默化。3.熔化;融化;溶化:化凍。化鐵爐。太陽一出來,冰雪都化了。糖放到水里就化了。4.消化;消除:化食。化痰止咳。食古不化。5.燒化:焚化。火化。6.(僧道)死:坐化。羽化。7.指化學:理化。化工。化肥。8.后綴。加在名詞或形容詞之后構成動詞,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綠化。美化。惡化。電氣化。機械化。水利化。9.姓。10.(僧道)向人求布施:募化。化緣。化齋。化了些米面來。[huā]同“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