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闕文的讀音 史闕文的意思
史闕文 shǐ quē wén ㄕㄧˇ ㄑㄩㄝ ㄨㄣˊ 史闕文(史闕文) 史書上闕而不書或已脫漏的文字。語出《論語·衛靈公》:“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古之良史于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能者。”《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到了如今,不但見不著,聽也聽不著,竟算得個‘史闕文’了。”
- 史
- 闕
- 文
“史闕文”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shǐ quē wén]
- 漢字注音:
- ㄕˇ ㄑㄩㄝ ㄨㄣˊ
- 簡繁字形:
- 史闕文
- 是否常用:
- 否
“史闕文”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史書上闕而不書或已脫漏的文字。語出《論語.衛靈公》:"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古之良史于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能者。"
網絡解釋
史闕文
shǐ quē wén ㄕㄧˇ ㄑㄩㄝ ㄨㄣˊ
史闕文(史闕文)
史書上闕而不書或已脫漏的文字。語出《論語·衛靈公》:“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古之良史于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能者。”《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到了如今,不但見不著,聽也聽不著,竟算得個‘史闕文’了。”
“史闕文”的單字解釋
【史】:1.歷史:史學。近代史。世界史。有史以來。2.古代掌管記載史實的官。3.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二類:史書。史部。4.姓。
【闕】:[què]1.宮門、城門兩側的高臺,中間有道路,臺上起樓觀。2.借指宮廷,帝王所居之處。後也借指京城。3.古代神廟、墳墓前兩旁的巨柱,多用石雕成。4.古代仕宦之家門前所樹用以旌表的建築物。5.泛指門戶。6.兩山夾峙的地方。7.兩眉之間的部位。8.古劍名。[quē]1.缺誤;疏失。2.空隙;缺口。3.指(感情上的)裂痕;嫌隙。4.空缺著;沒有。5.缺乏;稀少。6.殘缺;不完善。7.欠;應給的未給。8.衰微。9.缺憾。10.官位空缺;官員的缺額。11.缺席;應到而不到。12.姓。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史闕文”的相關詞語
* 史闕文的讀音是:shǐ quē wén,史闕文的意思:史闕文 shǐ quē wén ㄕㄧˇ ㄑㄩㄝ ㄨㄣˊ 史闕文(史闕文) 史書上闕而不書或已脫漏的文字。語出《論語·衛靈公》:“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古之良史于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能者。”《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到了如今,不但見不著,聽也聽不著,竟算得個‘史闕文’了。”
基本解釋
史書上闕而不書或已脫漏的文字。語出《論語.衛靈公》:"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古之良史于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能者。"史闕文
shǐ quē wén ㄕㄧˇ ㄑㄩㄝ ㄨㄣˊ史闕文(史闕文)
史書上闕而不書或已脫漏的文字。語出《論語·衛靈公》:“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古之良史于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能者。”《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到了如今,不但見不著,聽也聽不著,竟算得個‘史闕文’了。”
【史】:1.歷史:史學。近代史。世界史。有史以來。2.古代掌管記載史實的官。3.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二類:史書。史部。4.姓。
【闕】:[què]1.宮門、城門兩側的高臺,中間有道路,臺上起樓觀。2.借指宮廷,帝王所居之處。後也借指京城。3.古代神廟、墳墓前兩旁的巨柱,多用石雕成。4.古代仕宦之家門前所樹用以旌表的建築物。5.泛指門戶。6.兩山夾峙的地方。7.兩眉之間的部位。8.古劍名。[quē]1.缺誤;疏失。2.空隙;缺口。3.指(感情上的)裂痕;嫌隙。4.空缺著;沒有。5.缺乏;稀少。6.殘缺;不完善。7.欠;應給的未給。8.衰微。9.缺憾。10.官位空缺;官員的缺額。11.缺席;應到而不到。12.姓。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