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的讀音 后漢書的意思
后漢書 (后漢書)《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后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后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后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后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 后
- 漢
- 書
“后漢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hòu hàn shū]
- 漢字注音:
- ㄏㄡˋ ㄏㄢˋ ㄕㄨ
- 簡繁字形:
- 後漢書
- 是否常用:
- 是
“后漢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后漢書 Hòuhànshū
[History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史書名,南朝宋范曄撰。他以《東現漢紀》為主要依據,采取魏晉以來的各家著《后漢書》的精華,自撰成書,后因罪被處死,“志”未成。北宋時將晉司馬彪所撰的《續漢書》的“志”,并入范曄的《后漢書》、計一百二十卷。唐李賢注《本紀》、《列傳》,南朝梁劉昭注《志》
辭典解釋
后漢書 hòu hàn shū ㄏㄡˋ ㄏㄢˋ ㄕㄨ 書名。紀及列傳為南朝宋范曄所撰,志則為南朝梁劉昭取晉司馬彪《續漢書》所補。一二○卷,分本紀十、志三十、列傳八十。范書一出,超越眾家后漢史書,而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其中,〈文苑傳〉的別立,開創了史書重視文學活動的良好先例。
網絡解釋
后漢書 (后漢書)
《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后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后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后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后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后漢書”的單字解釋
【后】:1.方位詞。在背面的(指空間,跟“前”相對):后門。村前村后。2.方位詞。未來的;較晚的(指時間,跟“前、先”相對):后天。日后。后輩。先來后到。3.方位詞。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對):后排。后十五名。4.后代的人,指子孫等:無后。5.君主的妻子:皇后。后妃。6.古代稱君主:商之先后。7.姓。
【漢】:1.漢水:江淮河漢。2.漢族:漢語。3.天河;銀河:銀漢。4.成年男人:老漢。好漢。5.朝代名。1.(前202—220)。劉邦滅秦后建立。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漢稱帝,國號新(8—23)。自劉邦稱漢王起,包括“新”,史稱前漢或西漢。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建都洛陽,史稱后漢或東漢。為曹魏所滅。西漢、東漢合稱兩漢。2.三國之一(221—263)。劉備建立。在今川、云、貴、渝及陜西南部。建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為曹魏所滅。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劉知遠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史稱后漢。為后周所滅。4.十國之一(917—971)。劉?(yǎn)建立。建都廣州,國號大越,次年改“漢”,史稱南漢。為北宋所滅。5.十國之一(951—979)。劉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國號漢,史稱北漢。為北宋所滅。
【書】:1.寫字;記錄;書寫:書法。大書特書。振筆直書。2.字體:楷書。隸書。3.裝訂成冊的著作:一本書。一部書。一套書。叢書。新書。古書。書店。4.書信:家書。書札。5.文件:證書。保證書。說明書。挑戰書。白皮書。6.姓。
“后漢書”的相關詞語
* 后漢書的讀音是:hòu hàn shū,后漢書的意思:后漢書 (后漢書)《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后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后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后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后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基本解釋
后漢書 Hòuhànshū
[History of the Later Han Dynasty] 史書名,南朝宋范曄撰。他以《東現漢紀》為主要依據,采取魏晉以來的各家著《后漢書》的精華,自撰成書,后因罪被處死,“志”未成。北宋時將晉司馬彪所撰的《續漢書》的“志”,并入范曄的《后漢書》、計一百二十卷。唐李賢注《本紀》、《列傳》,南朝梁劉昭注《志》
辭典解釋
后漢書 hòu hàn shū ㄏㄡˋ ㄏㄢˋ ㄕㄨ書名。紀及列傳為南朝宋范曄所撰,志則為南朝梁劉昭取晉司馬彪《續漢書》所補。一二○卷,分本紀十、志三十、列傳八十。范書一出,超越眾家后漢史書,而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其中,〈文苑傳〉的別立,開創了史書重視文學活動的良好先例。
后漢書 (后漢書)
《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后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后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后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后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后】:1.方位詞。在背面的(指空間,跟“前”相對):后門。村前村后。2.方位詞。未來的;較晚的(指時間,跟“前、先”相對):后天。日后。后輩。先來后到。3.方位詞。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對):后排。后十五名。4.后代的人,指子孫等:無后。5.君主的妻子:皇后。后妃。6.古代稱君主:商之先后。7.姓。
【漢】:1.漢水:江淮河漢。2.漢族:漢語。3.天河;銀河:銀漢。4.成年男人:老漢。好漢。5.朝代名。1.(前202—220)。劉邦滅秦后建立。建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漢稱帝,國號新(8—23)。自劉邦稱漢王起,包括“新”,史稱前漢或西漢。公元25年劉秀重建漢朝,建都洛陽,史稱后漢或東漢。為曹魏所滅。西漢、東漢合稱兩漢。2.三國之一(221—263)。劉備建立。在今川、云、貴、渝及陜西南部。建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為曹魏所滅。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劉知遠建立。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史稱后漢。為后周所滅。4.十國之一(917—971)。劉?(yǎn)建立。建都廣州,國號大越,次年改“漢”,史稱南漢。為北宋所滅。5.十國之一(951—979)。劉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國號漢,史稱北漢。為北宋所滅。
【書】:1.寫字;記錄;書寫:書法。大書特書。振筆直書。2.字體:楷書。隸書。3.裝訂成冊的著作:一本書。一部書。一套書。叢書。新書。古書。書店。4.書信:家書。書札。5.文件:證書。保證書。說明書。挑戰書。白皮書。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