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地的讀音 吳地的意思
春秋時吳國所轄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亦指東漢時的吳郡(今江蘇省)。
- 吳
- 地
“吳地”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ú dì]
- 漢字注音:
- ㄨˊ ㄉㄧˋ
- 簡繁字形:
- 吳地
- 是否常用:
- 否
“吳地”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春秋時吳國所轄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亦指東漢時的吳郡(今江蘇省)。
網絡解釋
“吳地”的單字解釋
【吳】:1.周朝國名(?—前473)。在今江蘇、安徽、浙江一帶,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2—280)。孫權建立。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建都建業(今南京),國號吳,也稱孫吳或東吳。為晉所滅。2.十國之一(902—937)。楊行密建立。建都廣陵(今江蘇揚州)。為南唐所滅。
【地】:[dì]1.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地殼。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個區域:地區。此地。6.建筑材料鋪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間或區域的部位:地點。目的地。8.人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易地以處。9.表示思想或行動的某種活動領域:見地。境地。心地。10.底子:質地。[de]結構助詞,用在詞或詞組之后表示修飾后面的謂語:慢慢地走。
“吳地”的相關詞語
“吳地”造句
到了成化、弘治年間,吳地作家成為茶陵派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創作表現出明顯的地域特色。
認為虞山琴派的產生與明中季特殊的社會背景以及吳地山水秀潤的地緣風貌等,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昆曲正是在崇文重教的吳風吳俗下萌發成長,同樣也在吳地爭勝好強精神的支配下在明清戲壇獨領風騷二百年。
唐朝的《吳地記》轉引東漢《越絕書》這樣記載:“吳之后,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11月2日前,昆曲蘇劇評彈、吳地古裝歌舞秀、江南絲竹、傳統工藝、民俗、園主巡游等表演。
除了這些“原味山歌”外,在吳地民歌謠基礎上衍生出的五彩繽紛吳語戲曲如昆曲、蘇劇、評彈、錫劇、滬劇等也在演員的精彩表演下一一亮相。
今吳地廣大而下濕,攻之用功差難,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順流之勢,水陸并進,此滅虢取虞之勢也。
于是判斷,吳國一定還有更好的果子,便派人去吳地暗中察訪。
吳地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濕,疾疫必起,宜召諸軍還,以為后圖。
張氏屬下貪縱,但并不殘暴,也沒濫殺人,加之吳地殷富,即使東吳官員愛錢,卻也不是刮地三尺那種貪殘。
* 吳地的讀音是:wú dì,吳地的意思:春秋時吳國所轄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亦指東漢時的吳郡(今江蘇省)。
基本解釋
春秋時吳國所轄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蘇﹑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亦指東漢時的吳郡(今江蘇省)。【吳】:1.周朝國名(?—前473)。在今江蘇、安徽、浙江一帶,建都于吳(今江蘇蘇州)。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2—280)。孫權建立。在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一帶,建都建業(今南京),國號吳,也稱孫吳或東吳。為晉所滅。2.十國之一(902—937)。楊行密建立。建都廣陵(今江蘇揚州)。為南唐所滅。
【地】:[dì]1.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地殼。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個區域:地區。此地。6.建筑材料鋪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間或區域的部位:地點。目的地。8.人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易地以處。9.表示思想或行動的某種活動領域:見地。境地。心地。10.底子:質地。[de]結構助詞,用在詞或詞組之后表示修飾后面的謂語:慢慢地走。
到了成化、弘治年間,吳地作家成為茶陵派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創作表現出明顯的地域特色。
認為虞山琴派的產生與明中季特殊的社會背景以及吳地山水秀潤的地緣風貌等,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昆曲正是在崇文重教的吳風吳俗下萌發成長,同樣也在吳地爭勝好強精神的支配下在明清戲壇獨領風騷二百年。
唐朝的《吳地記》轉引東漢《越絕書》這樣記載:“吳之后,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11月2日前,昆曲蘇劇評彈、吳地古裝歌舞秀、江南絲竹、傳統工藝、民俗、園主巡游等表演。
除了這些“原味山歌”外,在吳地民歌謠基礎上衍生出的五彩繽紛吳語戲曲如昆曲、蘇劇、評彈、錫劇、滬劇等也在演員的精彩表演下一一亮相。
今吳地廣大而下濕,攻之用功差難,不如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順流之勢,水陸并進,此滅虢取虞之勢也。
于是判斷,吳國一定還有更好的果子,便派人去吳地暗中察訪。
吳地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濕,疾疫必起,宜召諸軍還,以為后圖。
張氏屬下貪縱,但并不殘暴,也沒濫殺人,加之吳地殷富,即使東吳官員愛錢,卻也不是刮地三尺那種貪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