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的讀音 唯識的意思
唯識 唯識是一個梵語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語倒置,稱為識唯,漢土譯為唯識。 唯識宗立論,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識自體所變現而來,亦即是由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變現生起,故除心識之外,萬有現象皆非實在。因此說:‘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
- 唯
- 識
“唯識”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éi shí]
- 漢字注音:
- ㄨㄟˊ ㄕˊ
- 簡繁字形:
- 唯識
- 是否常用:
- 否
“唯識”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佛教語。謂一切事物皆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識﹑靈性等八識所變現,沒有心外之物。 辭典解釋
唯識 wéi shì ㄨㄟˊ ㄕˋ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張。謂外境只是心識所變現的,沒有客觀的對象和外境,只有心識。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覆思獨善傷大士行,唯識所變,何非凈方。」
佛教典籍。二十唯識論的略稱。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自念教檢未窺,難辨真偽,即往東魏,聽覽唯識。」
網絡解釋
唯識
唯識是一個梵語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語倒置,稱為識唯,漢土譯為唯識。
唯識宗立論,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識自體所變現而來,亦即是由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變現生起,故除心識之外,萬有現象皆非實在。因此說:‘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
“唯識”的單字解釋
【唯】:1.副詞。單單;只:唯有。唯恐落后。2.嘆詞。表示答應:唯唯諾諾。唯唯否否。
【識】:[shí]1.認得:識字。相識。2.知識:常識。學識。3.見解;辨別力:很有見識。遠見卓識。[zhì]1.記住:博聞強識。2.標志;記號:款識。
“唯識”的相關詞語
“唯識”造句
指出唯識的我法二空和休謨的心物實體否定畢竟是立在兩種不同文化的根基上,結果是形同而實質不同。
關于現代心理學中的人格結構,從唯識論來看,人格可以分成現實的我、理想的我和圓成實的我。
“萬法唯識”的意思就是,一切都是意識的結果,所有外在世界都是通過人的意識呈現的,實質上也都是虛假的。玄奘
本文從現代心理學角度考察了唯識學之心法八識所建構的認識結構。
佛教唯識論的八識觀結構與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三層結構有相同之處。
成唯識論卷四說,有情眾生,由四根本煩惱,輪回生死,不能出離。
無論是法相唯識學對具體心相的透徹分析,還是禪宗的“即心即佛”、天臺宗的“一心三觀”“一念三千”,最終都令人們趣入無我真相、破除我執虛妄。
唯識學以妙觀察智明差別相,平等性智明無我,大圓鏡智明中道實相,與二諦的意義接近。
注釋有唯識二十論述記,二卷,唐慈恩作,以玄奘譯書的旨趣,解釋唯識二十論。
顯宗說一切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宗中以中觀為最發達。
* 唯識的讀音是:wéi shí,唯識的意思:唯識 唯識是一個梵語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語倒置,稱為識唯,漢土譯為唯識。 唯識宗立論,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識自體所變現而來,亦即是由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變現生起,故除心識之外,萬有現象皆非實在。因此說:‘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
基本解釋
佛教語。謂一切事物皆為人的耳﹑目﹑口﹑鼻﹑身﹑意﹑神識﹑靈性等八識所變現,沒有心外之物。辭典解釋
唯識 wéi shì ㄨㄟˊ ㄕˋ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主張。謂外境只是心識所變現的,沒有客觀的對象和外境,只有心識。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覆思獨善傷大士行,唯識所變,何非凈方。」
佛教典籍。二十唯識論的略稱。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自念教檢未窺,難辨真偽,即往東魏,聽覽唯識。」
唯識
唯識是一個梵語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語倒置,稱為識唯,漢土譯為唯識。唯識宗立論,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識自體所變現而來,亦即是由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變現生起,故除心識之外,萬有現象皆非實在。因此說:‘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
【唯】:1.副詞。單單;只:唯有。唯恐落后。2.嘆詞。表示答應:唯唯諾諾。唯唯否否。
【識】:[shí]1.認得:識字。相識。2.知識:常識。學識。3.見解;辨別力:很有見識。遠見卓識。[zhì]1.記住:博聞強識。2.標志;記號:款識。
指出唯識的我法二空和休謨的心物實體否定畢竟是立在兩種不同文化的根基上,結果是形同而實質不同。
關于現代心理學中的人格結構,從唯識論來看,人格可以分成現實的我、理想的我和圓成實的我。
“萬法唯識”的意思就是,一切都是意識的結果,所有外在世界都是通過人的意識呈現的,實質上也都是虛假的。玄奘
本文從現代心理學角度考察了唯識學之心法八識所建構的認識結構。
佛教唯識論的八識觀結構與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三層結構有相同之處。
成唯識論卷四說,有情眾生,由四根本煩惱,輪回生死,不能出離。
無論是法相唯識學對具體心相的透徹分析,還是禪宗的“即心即佛”、天臺宗的“一心三觀”“一念三千”,最終都令人們趣入無我真相、破除我執虛妄。
唯識學以妙觀察智明差別相,平等性智明無我,大圓鏡智明中道實相,與二諦的意義接近。
注釋有唯識二十論述記,二卷,唐慈恩作,以玄奘譯書的旨趣,解釋唯識二十論。
顯宗說一切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四宗中以中觀為最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