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的讀音 夏令的意思
夏令 詞目:夏令 拼音:xiàlìng 基本解釋 1. [summer]∶夏季 2. [summer weather]∶夏季的節令、氣候 詳細解釋 1. 相傳為 夏 代的月令之書。 《國語·周語中》:“故《夏令》曰:‘九月除道。’” 韋昭 注:“《夏令》, 夏后氏 之令, 周 所因也。”《孟子·離婁下》“十二月輿梁成” 宋 朱熹 集注:“《夏令》曰:‘十月成梁’,蓋農功已畢,可用民力。” 2. 夏天的節令、氣候。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 宋 梅堯臣 《問牛喘賦》:“若乃當春而燠,是為行夏令。” 宋陸游 《初夏》詩:“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3. 泛指夏季。 明 張居正 《賀靈雨應祈表一》:“茲者,我皇上以夏令既深,雨澤未足,乃躬叩于雷壇,為民虔禱。”如:夏令營、夏令時。 4.泛指姓氏。
- 夏
- 令
“夏令”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xià lìng]
- 漢字注音:
- ㄒㄧㄚˋ ㄌㄧㄥ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夏令”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夏令 xiàlìng
(1) [summer]∶夏季
(2) [summer weather]∶夏季的節令、氣候
辭典解釋
夏令 xià lìng ㄒㄧㄚˋ ㄌㄧㄥˋ 從立夏到立秋的時令。即夏季、夏日。
近義詞
夏季,夏日夏季的氣候。
《禮記.月令》:「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
宋.陸游〈初夏〉詩十首之一:「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英語 summer, summer weather
德語 Sommer, Sommerzeit (S)?, Sommerwetter (S, Met)?
法語 été, temps estival
網絡解釋
夏令
詞目:夏令
拼音:xiàlìng
基本解釋
1. [summer]∶夏季
2. [summer weather]∶夏季的節令、氣候
詳細解釋
1. 相傳為 夏 代的月令之書。
《國語·周語中》:“故《夏令》曰:‘九月除道。’” 韋昭 注:“《夏令》, 夏后氏 之令, 周 所因也。”《孟子·離婁下》“十二月輿梁成” 宋 朱熹 集注:“《夏令》曰:‘十月成梁’,蓋農功已畢,可用民力。”
2. 夏天的節令、氣候。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 宋 梅堯臣 《問牛喘賦》:“若乃當春而燠,是為行夏令。” 宋陸游 《初夏》詩:“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3. 泛指夏季。
明 張居正 《賀靈雨應祈表一》:“茲者,我皇上以夏令既深,雨澤未足,乃躬叩于雷壇,為民虔禱。”如:夏令營、夏令時。
4.泛指姓氏。
“夏令”的單字解釋
【夏】:1.夏季,一年的第二季,大體是農歷四月至六月。2.指中國:華夏。3.朝代名。1.(約前2070—約前160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相傳為夏后氏部落聯盟首領禹所建立。曾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傳到桀,為商湯所滅。2.十六國之一(407—431)。匈奴族赫連勃勃建立。建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東北)。為吐谷渾所滅。3.(1032—1227)。北宋時黨項族李元昊(hào)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建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為蒙古所滅。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興奮。3.美好:令名。4.敬辭。用于對方的親屬或有關系的人:令兄(稱對方的哥哥)。5.時節:冬令。6.古代官名:縣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臨猗一帶。3.復姓。[lǐng]量詞。原張的紙五百張為一令。
“夏令”的近義詞
夏季
夏日
“夏令”的相關成語
“夏令”的相關詞語
“夏令”造句
紛紛紅紫已成空,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這次夏令營,你到底參加不參加?
王老師正為選誰去參加夏令營而左右為難。
老師讓我們談談參加夏令營的收獲。
他參加了少年宮組織的夏令營活動。
參加夏令營的同學,明天早晨七點鐘出發。
參加暑期夏令營的,大都是“三好”學生。
參加夏令營的事,我還要跟媽媽商量商量。
到達山頂,“銀河少年”夏令營開始安營扎寨。
去不去參加夏令營小明還在猶豫。
* 夏令的讀音是:xià lìng,夏令的意思:夏令 詞目:夏令 拼音:xiàlìng 基本解釋 1. [summer]∶夏季 2. [summer weather]∶夏季的節令、氣候 詳細解釋 1. 相傳為 夏 代的月令之書。 《國語·周語中》:“故《夏令》曰:‘九月除道。’” 韋昭 注:“《夏令》, 夏后氏 之令, 周 所因也。”《孟子·離婁下》“十二月輿梁成” 宋 朱熹 集注:“《夏令》曰:‘十月成梁’,蓋農功已畢,可用民力。” 2. 夏天的節令、氣候。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 宋 梅堯臣 《問牛喘賦》:“若乃當春而燠,是為行夏令。” 宋陸游 《初夏》詩:“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3. 泛指夏季。 明 張居正 《賀靈雨應祈表一》:“茲者,我皇上以夏令既深,雨澤未足,乃躬叩于雷壇,為民虔禱。”如:夏令營、夏令時。 4.泛指姓氏。
基本解釋
夏令 xiàlìng
(1) [summer]∶夏季
(2) [summer weather]∶夏季的節令、氣候
辭典解釋
夏令 xià lìng ㄒㄧㄚˋ ㄌㄧㄥˋ從立夏到立秋的時令。即夏季、夏日。
近義詞
夏季,夏日夏季的氣候。
《禮記.月令》:「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
宋.陸游〈初夏〉詩十首之一:「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英語 summer, summer weather
德語 Sommer, Sommerzeit (S)?, Sommerwetter (S, Met)?
法語 été, temps estival
夏令
詞目:夏令拼音:xiàlìng
基本解釋
1. [summer]∶夏季
2. [summer weather]∶夏季的節令、氣候
詳細解釋
1. 相傳為 夏 代的月令之書。
《國語·周語中》:“故《夏令》曰:‘九月除道。’” 韋昭 注:“《夏令》, 夏后氏 之令, 周 所因也。”《孟子·離婁下》“十二月輿梁成” 宋 朱熹 集注:“《夏令》曰:‘十月成梁’,蓋農功已畢,可用民力。”
2. 夏天的節令、氣候。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 宋 梅堯臣 《問牛喘賦》:“若乃當春而燠,是為行夏令。” 宋陸游 《初夏》詩:“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3. 泛指夏季。
明 張居正 《賀靈雨應祈表一》:“茲者,我皇上以夏令既深,雨澤未足,乃躬叩于雷壇,為民虔禱。”如:夏令營、夏令時。
4.泛指姓氏。

【夏】:1.夏季,一年的第二季,大體是農歷四月至六月。2.指中國:華夏。3.朝代名。1.(約前2070—約前160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相傳為夏后氏部落聯盟首領禹所建立。曾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傳到桀,為商湯所滅。2.十六國之一(407—431)。匈奴族赫連勃勃建立。建都統萬城(今陜西靖邊東北)。為吐谷渾所滅。3.(1032—1227)。北宋時黨項族李元昊(hào)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建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史稱西夏。為蒙古所滅。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興奮。3.美好:令名。4.敬辭。用于對方的親屬或有關系的人:令兄(稱對方的哥哥)。5.時節:冬令。6.古代官名:縣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臨猗一帶。3.復姓。[lǐng]量詞。原張的紙五百張為一令。
紛紛紅紫已成空,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這次夏令營,你到底參加不參加?
王老師正為選誰去參加夏令營而左右為難。
老師讓我們談談參加夏令營的收獲。
他參加了少年宮組織的夏令營活動。
參加夏令營的同學,明天早晨七點鐘出發。
參加暑期夏令營的,大都是“三好”學生。
參加夏令營的事,我還要跟媽媽商量商量。
到達山頂,“銀河少年”夏令營開始安營扎寨。
去不去參加夏令營小明還在猶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