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令的讀音 太史令的意思
太史令 太史令:也稱太史,官職名,相傳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 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魏晉以后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歷法。隋改稱太史監,唐改稱太史局,肅宗時又改為司天臺,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遼稱司天監,金稱司天臺。元代改稱為太史院,與司天監并立,但推步測算之事都歸太史院,司天監僅余空名。明、清兩代,均稱欽天監。
- 太
- 史
- 令
“太史令”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tài shǐ lìng]
- 漢字注音:
- ㄊㄞˋ ㄕˇ ㄌㄧㄥ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太史令”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太史令 tàishǐlìng
[an official who holds astonom and calendar] 官名。掌管天文歷算等
再遷為太史令。——《后漢書·張衡傳》
再轉復為太史令。
辭典解釋
太史令 tài shǐ lìng ㄊㄞˋ ㄕˇ ㄌㄧㄥˋ 職官名。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歷法。參見「太史」條。
英語 grand scribe (official position in many Chinese states up to the Han)?
網絡解釋
太史令
太史令:也稱太史,官職名,相傳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
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魏晉以后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歷法。隋改稱太史監,唐改稱太史局,肅宗時又改為司天臺,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遼稱司天監,金稱司天臺。元代改稱為太史院,與司天監并立,但推步測算之事都歸太史院,司天監僅余空名。明、清兩代,均稱欽天監。
“太史令”的單字解釋
【太】:1.高;大:太空。太學。太湖。2.極;最:太古。3.身份最高或輩分更高的:太老伯。太老師(老師的父親或父親的老師)。太夫人(尊稱別人的母親)。4.a)表示程度過分(可用于肯定和否定):水太熱,燙手。人太多了,會客室里坐不開。他太不謙虛了。b)表示程度極高(用于贊嘆,只限于肯定):這辦法太好了。這建筑太偉大了。c)很(用于否定,含委婉語氣):不太好。不太滿意。5.姓。
【史】:1.歷史:史學。近代史。世界史。有史以來。2.古代掌管記載史實的官。3.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二類:史書。史部。4.姓。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興奮。3.美好:令名。4.敬辭。用于對方的親屬或有關系的人:令兄(稱對方的哥哥)。5.時節:冬令。6.古代官名:縣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臨猗一帶。3.復姓。[lǐng]量詞。原張的紙五百張為一令。
“太史令”的相關詞語
“太史令”造句
父親死后不久,司馬遷接替他的職務做了太史令,有機會翻閱了很多圖書,做了大量筆記.
被譽為“科圣”的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比同時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宇宙理論”先進得多。
公元前132年,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它是世界上第一臺觀測地震的儀器,在世界地震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而韋昭是在諸葛恪輔政期間,被其表為太史令,受命撰修當朝國史,是為當代人修當代史,因此應對“諸葛”姓氏的來源把握應更為確切可信。
太史令李淳風觀察天象,見太白金星,謂此為天示兇兆,且卦書上隱示“唐三代后,女主武王”。
* 太史令的讀音是:tài shǐ lìng,太史令的意思:太史令 太史令:也稱太史,官職名,相傳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 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魏晉以后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歷法。隋改稱太史監,唐改稱太史局,肅宗時又改為司天臺,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遼稱司天監,金稱司天臺。元代改稱為太史院,與司天監并立,但推步測算之事都歸太史院,司天監僅余空名。明、清兩代,均稱欽天監。
基本解釋
太史令 tàishǐlìng
[an official who holds astonom and calendar] 官名。掌管天文歷算等
再遷為太史令。——《后漢書·張衡傳》
再轉復為太史令。
辭典解釋
太史令 tài shǐ lìng ㄊㄞˋ ㄕˇ ㄌㄧㄥˋ職官名。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歷法。參見「太史」條。
英語 grand scribe (official position in many Chinese states up to the Han)?
太史令
太史令:也稱太史,官職名,相傳夏代末已有此職。西周、春秋時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秦漢設太史令,職位漸低。魏晉以后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歷法。隋改稱太史監,唐改稱太史局,肅宗時又改為司天臺,五代同。宋代有太史局、司天監、天文院等名稱。遼稱司天監,金稱司天臺。元代改稱為太史院,與司天監并立,但推步測算之事都歸太史院,司天監僅余空名。明、清兩代,均稱欽天監。

【太】:1.高;大:太空。太學。太湖。2.極;最:太古。3.身份最高或輩分更高的:太老伯。太老師(老師的父親或父親的老師)。太夫人(尊稱別人的母親)。4.a)表示程度過分(可用于肯定和否定):水太熱,燙手。人太多了,會客室里坐不開。他太不謙虛了。b)表示程度極高(用于贊嘆,只限于肯定):這辦法太好了。這建筑太偉大了。c)很(用于否定,含委婉語氣):不太好。不太滿意。5.姓。
【史】:1.歷史:史學。近代史。世界史。有史以來。2.古代掌管記載史實的官。3.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二類:史書。史部。4.姓。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興奮。3.美好:令名。4.敬辭。用于對方的親屬或有關系的人:令兄(稱對方的哥哥)。5.時節:冬令。6.古代官名:縣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臨猗一帶。3.復姓。[lǐng]量詞。原張的紙五百張為一令。
父親死后不久,司馬遷接替他的職務做了太史令,有機會翻閱了很多圖書,做了大量筆記.
被譽為“科圣”的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西方早1700年;創立的“渾天說”,比同時代的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宇宙理論”先進得多。
公元前132年,東漢太史令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它是世界上第一臺觀測地震的儀器,在世界地震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而韋昭是在諸葛恪輔政期間,被其表為太史令,受命撰修當朝國史,是為當代人修當代史,因此應對“諸葛”姓氏的來源把握應更為確切可信。
太史令李淳風觀察天象,見太白金星,謂此為天示兇兆,且卦書上隱示“唐三代后,女主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