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的讀音 姚鼐的意思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慶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鄉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館改主事,曾任山東、湖南副主考,會試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庫全書》館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辭官。旋歸里,以授徒為生,先后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學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師承劉大櫆,主張“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在方苞重義理、劉大櫆長于辭章的基礎上,提出“文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詩文雙絕,書藝亦佳。著有《惜抱軒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軒詩集》10卷、《筆記》10卷、《尺牘》10卷、《九經說》19卷、《三傳補注》3卷、《五七言今體詩鈔》18卷,輯成《古文辭類纂》75卷。
- 姚
- 鼐
“姚鼐”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yáo nài]
- 漢字注音:
- ㄧㄠˊ ㄋㄞˋ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姚鼐”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姚鼐 yáo nài ㄧㄠˊ ㄋㄞˋ 人名。(西元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清安徽省桐城人。曾主講紫陽、鐘山各書院多年,學者稱為「惜抱先生」。性恬淡不慕榮利,論學主集義理、考證、詞章之長,不拘于漢、宋門戶,精研經學,尤以古文名世,所為文高簡深古,所選古文辭類纂,義例甚嚴,于清惟取方苞、劉大櫆二家,習古文者奉為圭臬,而有桐城派之稱。著有《惜抱軒文集》等書。
網絡解釋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慶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鄉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館改主事,曾任山東、湖南副主考,會試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庫全書》館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辭官。旋歸里,以授徒為生,先后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學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師承劉大櫆,主張“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在方苞重義理、劉大櫆長于辭章的基礎上,提出“文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詩文雙絕,書藝亦佳。著有《惜抱軒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軒詩集》10卷、《筆記》10卷、《尺牘》10卷、《九經說》19卷、《三傳補注》3卷、《五七言今體詩鈔》18卷,輯成《古文辭類纂》75卷。
“姚鼐”的單字解釋
“姚鼐”的相關詞語
* 姚鼐的讀音是:yáo nài,姚鼐的意思: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慶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派三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鄉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館改主事,曾任山東、湖南副主考,會試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庫全書》館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辭官。旋歸里,以授徒為生,先后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學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師承劉大櫆,主張“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在方苞重義理、劉大櫆長于辭章的基礎上,提出“文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詩文雙絕,書藝亦佳。著有《惜抱軒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軒詩集》10卷、《筆記》10卷、《尺牘》10卷、《九經說》19卷、《三傳補注》3卷、《五七言今體詩鈔》18卷,輯成《古文辭類纂》75卷。
辭典解釋
姚鼐 yáo nài ㄧㄠˊ ㄋㄞˋ人名。(西元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清安徽省桐城人。曾主講紫陽、鐘山各書院多年,學者稱為「惜抱先生」。性恬淡不慕榮利,論學主集義理、考證、詞章之長,不拘于漢、宋門戶,精研經學,尤以古文名世,所為文高簡深古,所選古文辭類纂,義例甚嚴,于清惟取方苞、劉大櫆二家,習古文者奉為圭臬,而有桐城派之稱。著有《惜抱軒文集》等書。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慶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派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鄉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館改主事,曾任山東、湖南副主考,會試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庫全書》館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辭官。旋歸里,以授徒為生,先后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學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師承劉大櫆,主張“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在方苞重義理、劉大櫆長于辭章的基礎上,提出“文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詩文雙絕,書藝亦佳。著有《惜抱軒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軒詩集》10卷、《筆記》10卷、《尺牘》10卷、《九經說》19卷、《三傳補注》3卷、《五七言今體詩鈔》18卷,輯成《古文辭類纂》7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