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之即來的讀音 招之即來的意思
招之即來 【“招之即來”常誤寫為“召之即來”,應注意。】
- 招
- 之
- 即
- 來
“招之即來”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āo zhī jí lái]
- 漢字注音:
- 簡繁字形:
- 招之即來
- 是否常用:
- 是
“招之即來”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招呼一下,他就趕來。形容行動、反應迅速或非常聽從指揮。
網絡解釋
招之即來
【“招之即來”常誤寫為“召之即來”,應注意。】
“招之即來”的單字解釋
【招】:1.打手勢叫人來:招喚。招呼。招手上車。2.用公開的方式使人來:招集。招收。招納。招賢。招聘。招兵買馬。3.應接:招待賓客。4.引來:招惹。招引。招攬。招致。5.承認自己的罪行:招供。招認。不打自招。6.同“著”。7.搖動:招搖(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即】:1.靠近;接觸: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即。2.到;開始從事:即位。3.當下;目前:即日。即期。成功在即。4.就著(當前環境):即景。5.姓。6.就是:荷花即蓮花。非此即彼。7.就;便:一觸即發。招之即來。聞過即改。8.即使:即無他方之支援,也能按期完成任務。
【來】:1.從別的地方到說話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對):來往。來賓。來信。從縣里來了幾個干部。2.(問題、事情等)發生;來到:問題來了。開春以后,農忙來了。3.做某個動作(代替意義更具體的動詞):胡來。來一盤棋。來一場籃球比賽。你歇歇,讓我來。何必來這一套?4.趨向動詞。跟“得”或“不”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們倆很談得來。這個歌我唱不來。5.用在另一動詞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來念一遍。大家來想辦法。6.用在另一動詞或動詞結構后面,表示來做某件事:我們賀喜來了。他回家探親來了。7.用在動詞結構(或介詞結構)與動詞(或動詞結構)之間,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個荷葉來當雨傘。你又能用什么理由來說服他呢?8.來著:這話我多會兒說來?9.未來的:來年。來日方長。10.姓。11.詩歌、熟語、叫賣聲里用作襯字:正月里來是新春。不愁吃來不愁穿。黑白桑葚來大櫻桃。12.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朝著說話人所在的地方:把鋤頭拿來。各條戰線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13.用在動詞后,表示結果:信筆寫來。一覺醒來。說來話長。看來今年超產沒有問題。想來你是早有準備的了。
“招之即來”的相關詞語
“招之即來”造句
——我們可不是些淪落到人家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境地的小腳色!大公夫人身穿一襲黑衣,黑紗蒙面,端坐在當門的主位上。
悟通天地至理,以念力控靈氣、磁力、重力,萬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心隨意動。
你對他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還要變相剝削人,人家很不舒服。
身后一天到晚的跟著無數的男生,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說句大話,只要這世上應有之物,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那條狗被訓得十分馴服,真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也作“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5月5,我行我素,我做主!誰擋我路,我退后三步;誰堵我話,我立馬認輸;誰惹我煩,我當場撂翻;誰招我愛,我招之即來!我這樣的好人,哪找去?
自出生至此,哪里有人會奚落自己,平日莫不是呼三喝四,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因為真氣已經全部散入奇經八脈之中,任何人都覺察不到,而當你需要聚氣之時,它又會突然出現,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運用自如。
* 招之即來的讀音是:zhāo zhī jí lái,招之即來的意思:招之即來 【“招之即來”常誤寫為“召之即來”,應注意。】
基本解釋
招呼一下,他就趕來。形容行動、反應迅速或非常聽從指揮。招之即來
【“招之即來”常誤寫為“召之即來”,應注意。】
【招】:1.打手勢叫人來:招喚。招呼。招手上車。2.用公開的方式使人來:招集。招收。招納。招賢。招聘。招兵買馬。3.應接:招待賓客。4.引來:招惹。招引。招攬。招致。5.承認自己的罪行:招供。招認。不打自招。6.同“著”。7.搖動:招搖(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即】:1.靠近;接觸:若即若離。可望而不可即。2.到;開始從事:即位。3.當下;目前:即日。即期。成功在即。4.就著(當前環境):即景。5.姓。6.就是:荷花即蓮花。非此即彼。7.就;便:一觸即發。招之即來。聞過即改。8.即使:即無他方之支援,也能按期完成任務。
【來】:1.從別的地方到說話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對):來往。來賓。來信。從縣里來了幾個干部。2.(問題、事情等)發生;來到:問題來了。開春以后,農忙來了。3.做某個動作(代替意義更具體的動詞):胡來。來一盤棋。來一場籃球比賽。你歇歇,讓我來。何必來這一套?4.趨向動詞。跟“得”或“不”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們倆很談得來。這個歌我唱不來。5.用在另一動詞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來念一遍。大家來想辦法。6.用在另一動詞或動詞結構后面,表示來做某件事:我們賀喜來了。他回家探親來了。7.用在動詞結構(或介詞結構)與動詞(或動詞結構)之間,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個荷葉來當雨傘。你又能用什么理由來說服他呢?8.來著:這話我多會兒說來?9.未來的:來年。來日方長。10.姓。11.詩歌、熟語、叫賣聲里用作襯字:正月里來是新春。不愁吃來不愁穿。黑白桑葚來大櫻桃。12.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朝著說話人所在的地方:把鋤頭拿來。各條戰線傳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13.用在動詞后,表示結果:信筆寫來。一覺醒來。說來話長。看來今年超產沒有問題。想來你是早有準備的了。
——我們可不是些淪落到人家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境地的小腳色!大公夫人身穿一襲黑衣,黑紗蒙面,端坐在當門的主位上。
悟通天地至理,以念力控靈氣、磁力、重力,萬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心隨意動。
你對他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還要變相剝削人,人家很不舒服。
身后一天到晚的跟著無數的男生,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說句大話,只要這世上應有之物,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那條狗被訓得十分馴服,真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也作“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5月5,我行我素,我做主!誰擋我路,我退后三步;誰堵我話,我立馬認輸;誰惹我煩,我當場撂翻;誰招我愛,我招之即來!我這樣的好人,哪找去?
自出生至此,哪里有人會奚落自己,平日莫不是呼三喝四,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因為真氣已經全部散入奇經八脈之中,任何人都覺察不到,而當你需要聚氣之時,它又會突然出現,招之即來,揮之即去,運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