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改革的讀音 文字改革的意思
- 文
- 字
- 改
- 革
“文字改革”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én zì gǎi gé]
- 漢字注音:
- ㄨㄣˊ ㄗˋ ㄍㄞˇ ㄍㄜˊ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文字改革”的意思
基本解釋
網絡解釋
“文字改革”的單字解釋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字】:1.文字:漢字。識字。字體。字義。常用字。2.(字兒)字音:咬字兒。字正腔圓。他說話字字清楚。3.字體:篆字。柳字。宋體字。美術字。4.書法作品:字畫。一幅字。5.字眼;詞:他說行,誰還敢說半個“不”字。6.字據:立字。收到款子,寫個字兒給他。7.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另取的別名叫“字”:岳飛字鵬舉。曾鞏字子固。8.俗指電表、水表等指示的數量:這個月電表走了50個字,水表走了20個字。9.許配:待字。10.姓。
【改】:1.改變;更改:改口。改名。改朝換代。幾年之間,家鄉完全改了樣子了。2.修改:改文章。這扇門太大,得往小里改一改。3.改正:改邪歸正。有錯誤一定要改。4.姓。
【革】:[gé]1.去了毛并且加過工的獸皮:皮革。制革。2.(Gé)姓。3.改變:革新。變革。4.開除;撤除(職務):開革。革職。[jí](病)危急。
“文字改革”的相關詞語
“文字改革”造句
本文論述了日語表記法的諸問題,并大膽地提出了日本文字改革的新途徑。
希望大家積極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進這一工作而不是“促退”這一工作。
文字改革運動是以“漢字落后論”為前提的,因此必然伴隨著不同意見的爭論。
文字改革運動是以“漢字落后論”為前提的,因此必然伴隨著對于漢字評價的不同意見的爭論。
同音詞問題是在中國文字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來的。
在我國,“語文現代化”、“語言規劃”和“文字改革”這三個概念名稱不同,實質是一樣的。
總結和重新審視文字改革的爭辯,可以獲得許多有益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他說,漢字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便于大眾掌握,但是文字改革不能脫離傳統,必須要保存傳統文化,不能走拼音化的道路。
他提倡文字改革,創議并參加擬制國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蘇聯時期,中亞各民族的文字在上個世紀前半期都曾經歷過拉丁字母化和基里爾字母化兩次較大的文字改革。
* 文字改革的讀音是:wén zì gǎi gé,文字改革的意思:

【文】:1.字;語言的書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議論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軍事的。與“武”相對:文職。文武雙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舊指禮節、儀式等:繁文縟節。8.指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臉上刺畫花紋或字:文身。文雙頰。10.文飾;掩飾:文過飾非。11.?量詞。用于舊時的銅錢:一文不值。
【字】:1.文字:漢字。識字。字體。字義。常用字。2.(字兒)字音:咬字兒。字正腔圓。他說話字字清楚。3.字體:篆字。柳字。宋體字。美術字。4.書法作品:字畫。一幅字。5.字眼;詞:他說行,誰還敢說半個“不”字。6.字據:立字。收到款子,寫個字兒給他。7.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另取的別名叫“字”:岳飛字鵬舉。曾鞏字子固。8.俗指電表、水表等指示的數量:這個月電表走了50個字,水表走了20個字。9.許配:待字。10.姓。
【改】:1.改變;更改:改口。改名。改朝換代。幾年之間,家鄉完全改了樣子了。2.修改:改文章。這扇門太大,得往小里改一改。3.改正:改邪歸正。有錯誤一定要改。4.姓。
【革】:[gé]1.去了毛并且加過工的獸皮:皮革。制革。2.(Gé)姓。3.改變:革新。變革。4.開除;撤除(職務):開革。革職。[jí](病)危急。
本文論述了日語表記法的諸問題,并大膽地提出了日本文字改革的新途徑。
希望大家積極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進這一工作而不是“促退”這一工作。
文字改革運動是以“漢字落后論”為前提的,因此必然伴隨著不同意見的爭論。
文字改革運動是以“漢字落后論”為前提的,因此必然伴隨著對于漢字評價的不同意見的爭論。
同音詞問題是在中國文字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來的。
在我國,“語文現代化”、“語言規劃”和“文字改革”這三個概念名稱不同,實質是一樣的。
總結和重新審視文字改革的爭辯,可以獲得許多有益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他說,漢字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便于大眾掌握,但是文字改革不能脫離傳統,必須要保存傳統文化,不能走拼音化的道路。
他提倡文字改革,創議并參加擬制國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蘇聯時期,中亞各民族的文字在上個世紀前半期都曾經歷過拉丁字母化和基里爾字母化兩次較大的文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