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余祁的讀音 昭余祁的意思
昭余祁 昭余祁是山西中部的古代湖泊,位于晉中盆地偏南部,其水源主要是上游的汾河,及其支流的瀟河、文峪河、昌源河等。眾水匯集昭余祁大湖,再通過雀鼠谷下泄。通過對河水的蓄泄、泥沙淤積,逐漸使大湖的容積和形式產生了變化。 公元前二世紀成書的《呂氏春秋》還把昭余祁稱為全國的九藪之一,而相隔300年,至公元一世紀《漢書·地理志》記載:“九澤在(鄔縣)北,是為昭余祁,并州藪。”清末學者王先謙在《漢書補助》中對“九澤”解釋為“陂澤連接,其藪有九,故謂之九澤,總名日昭余祁”。此解釋說明,昭余祁大湖,已淤淀成九個較小湖泊了。 昭余祁在唐、宋時期已近湮廢,元代前后干涸消失。
- 昭
- 余
- 祁
“昭余祁”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zhāo yú qí]
- 漢字注音:
- ㄓㄠ ㄩˊ ㄑㄧˊ
- 簡繁字形:
- 昭餘祁
- 是否常用:
- 否
“昭余祁”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古澤藪名。在今山西省祁縣西南﹑介休縣東北。是《周禮.夏官.職方氏》的并州藪,《爾雅.釋地》的十藪之一。《呂氏春秋》作大昭,《淮南子.墬形訓》作昭馀,都是九藪之一。《漢書.地理志》改稱"九澤",《水經注.汾水》稱近鄔縣(今介休縣東北)者為鄔澤,俗名鄔城泊,近祁縣者為祁藪。唐宋時只有鄔城泊見于記載,并日漸涸塞。元初在祁縣東南浚得細水溉田,稱為昭馀池,此后時塞時溢。
網絡解釋
昭余祁
昭余祁是山西中部的古代湖泊,位于晉中盆地偏南部,其水源主要是上游的汾河,及其支流的瀟河、文峪河、昌源河等。眾水匯集昭余祁大湖,再通過雀鼠谷下泄。通過對河水的蓄泄、泥沙淤積,逐漸使大湖的容積和形式產生了變化。
公元前二世紀成書的《呂氏春秋》還把昭余祁稱為全國的九藪之一,而相隔300年,至公元一世紀《漢書·地理志》記載:“九澤在(鄔縣)北,是為昭余祁,并州藪。”清末學者王先謙在《漢書補助》中對“九澤”解釋為“陂澤連接,其藪有九,故謂之九澤,總名日昭余祁”。此解釋說明,昭余祁大湖,已淤淀成九個較小湖泊了。
昭余祁在唐、宋時期已近湮廢,元代前后干涸消失。
“昭余祁”的單字解釋
【昭】:1.明顯;顯著:昭彰。昭著。2.表明;顯示:以昭信守。3.姓。
【余】:1.剩下來的;多余的:余糧。2.零數:十余人。一斤余。3.文言人稱代詞。我。4.“餘”,另同“馀”
【祁】:1.指安徽祁門:祁紅(祁門出的紅茶)。2.指湖南祁陽:祁劇。3.姓。
“昭余祁”的相關詞語
* 昭余祁的讀音是:zhāo yú qí,昭余祁的意思:昭余祁 昭余祁是山西中部的古代湖泊,位于晉中盆地偏南部,其水源主要是上游的汾河,及其支流的瀟河、文峪河、昌源河等。眾水匯集昭余祁大湖,再通過雀鼠谷下泄。通過對河水的蓄泄、泥沙淤積,逐漸使大湖的容積和形式產生了變化。 公元前二世紀成書的《呂氏春秋》還把昭余祁稱為全國的九藪之一,而相隔300年,至公元一世紀《漢書·地理志》記載:“九澤在(鄔縣)北,是為昭余祁,并州藪。”清末學者王先謙在《漢書補助》中對“九澤”解釋為“陂澤連接,其藪有九,故謂之九澤,總名日昭余祁”。此解釋說明,昭余祁大湖,已淤淀成九個較小湖泊了。 昭余祁在唐、宋時期已近湮廢,元代前后干涸消失。
基本解釋
古澤藪名。在今山西省祁縣西南﹑介休縣東北。是《周禮.夏官.職方氏》的并州藪,《爾雅.釋地》的十藪之一。《呂氏春秋》作大昭,《淮南子.墬形訓》作昭馀,都是九藪之一。《漢書.地理志》改稱"九澤",《水經注.汾水》稱近鄔縣(今介休縣東北)者為鄔澤,俗名鄔城泊,近祁縣者為祁藪。唐宋時只有鄔城泊見于記載,并日漸涸塞。元初在祁縣東南浚得細水溉田,稱為昭馀池,此后時塞時溢。昭余祁
昭余祁是山西中部的古代湖泊,位于晉中盆地偏南部,其水源主要是上游的汾河,及其支流的瀟河、文峪河、昌源河等。眾水匯集昭余祁大湖,再通過雀鼠谷下泄。通過對河水的蓄泄、泥沙淤積,逐漸使大湖的容積和形式產生了變化。公元前二世紀成書的《呂氏春秋》還把昭余祁稱為全國的九藪之一,而相隔300年,至公元一世紀《漢書·地理志》記載:“九澤在(鄔縣)北,是為昭余祁,并州藪。”清末學者王先謙在《漢書補助》中對“九澤”解釋為“陂澤連接,其藪有九,故謂之九澤,總名日昭余祁”。此解釋說明,昭余祁大湖,已淤淀成九個較小湖泊了。
昭余祁在唐、宋時期已近湮廢,元代前后干涸消失。
【昭】:1.明顯;顯著:昭彰。昭著。2.表明;顯示:以昭信守。3.姓。
【余】:1.剩下來的;多余的:余糧。2.零數:十余人。一斤余。3.文言人稱代詞。我。4.“餘”,另同“馀”
【祁】:1.指安徽祁門:祁紅(祁門出的紅茶)。2.指湖南祁陽:祁劇。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