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之盟的讀音 海上之盟的意思
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宋廷排使節自山東登(今山東蓬萊)、萊(今山東掖縣)泛海赴金,簽訂了共同滅遼復燕(今北京)的軍事合作盟約 。由于雙方地理上受遼阻隔無法在陸上接觸,而需要海上經渤海往來而得名。 北宋末年,長期受遼朝統治的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接著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遼展開了進攻。已經和遼弭兵修好一百余年的北宋統治集團,為了從遼朝手中奪取燕云十六州之地、于重和元年(1118年)遂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合滅遼事宜。 此后,金宋使臣頻繁接觸,至宣和二年(1120年),雙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后,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于金國,金同意將燕云十六州之地歸宋朝。
- 海
- 上
- 之
- 盟
“海上之盟”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hǎi shàng zhī méng]
- 漢字注音:
- ㄏㄞˇ ㄕㄤˋ ㄓ ㄇㄥˊ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否
“海上之盟”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宋金聯合攻遼的盟約。宋朝于1118年和1120年兩次遣使渡海赴金,約定:雙方聯合攻遼,滅遼后,宋收回后晉以后割棄給遼的燕、云諸府州,并將每年給遼的歲幣給金國。
網絡解釋
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宋廷排使節自山東登(今山東蓬萊)、萊(今山東掖縣)泛海赴金,簽訂了共同滅遼復燕(今北京)的軍事合作盟約 。由于雙方地理上受遼阻隔無法在陸上接觸,而需要海上經渤海往來而得名。
北宋末年,長期受遼朝統治的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接著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遼展開了進攻。已經和遼弭兵修好一百余年的北宋統治集團,為了從遼朝手中奪取燕云十六州之地、于重和元年(1118年)遂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合滅遼事宜。
此后,金宋使臣頻繁接觸,至宣和二年(1120年),雙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后,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于金國,金同意將燕云十六州之地歸宋朝。
“海上之盟”的單字解釋
【海】:1.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連成一大片的很多同類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從外國來的:海棠。海棗。5.極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無目標地:海罵。她丟了支筆,海找。7.毫無節制地:海吃海喝。8.姓。
【上】:[shàng]1.方位詞。位置在高處的:上部。上游。往上看。2.等級或品質高的:上等。上級。上品。3.方位詞。次序或時間在前的:上卷。上次。上半年。4.舊時指皇帝:上諭。5.向上面:上繳。上升。上進。6.姓。7.由低處到高處:上山。上樓。上車。8.到;去(某個地方):上街。上工廠。他上哪兒去了?9.向上級呈遞:上書。10.向前進:老張快上,投籃。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11.出場:這一場戲,你應該從左邊的旁門上。這一場球,你們五個先上。12.把飯菜等端上桌子:上飯。上菜。上茶。13.添補;增加:上水。上貨。14.把一件東西安裝在另一件東西上;把一件東西的兩部分安裝在一起:上刺刀。上螺絲。15.涂;搽:上顏色。上藥。16.達到;夠(一定數量或程度):上百人。上年紀。⒁(又shǎng)上聲:平上去入。17.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1”。見〖工尺〗。18.表示由低處向高處:爬上山頂。19.表示有了結果或達到目的:鎖上門。考上了大學。那時他家窮得連飯都吃不上。20.表示開始并繼續:愛上了農村。[shǎng]指上聲,“上2”shàng⒁的又音。[shang]1.用在名詞后,表示在物體的表面:臉上。墻上。桌子上。2.用在名詞后,表示在某種事物的范圍以內:會上。書上。課堂上。報紙上。3.表示某一方面:組織上。事實上。思想上。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盟】:1.宣誓締約:會盟。海誓山盟。2.發(誓):盟一個誓。3.舊時結拜的(兄弟):盟兄。盟弟。4.團體與團體、階級與階級、國與國之間的聯合體:工農聯盟。軍事同盟。5.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建立的相當于自治州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
“海上之盟”的相關詞語
* 海上之盟的讀音是:hǎi shàng zhī méng,海上之盟的意思: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宋廷排使節自山東登(今山東蓬萊)、萊(今山東掖縣)泛海赴金,簽訂了共同滅遼復燕(今北京)的軍事合作盟約 。由于雙方地理上受遼阻隔無法在陸上接觸,而需要海上經渤海往來而得名。 北宋末年,長期受遼朝統治的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接著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遼展開了進攻。已經和遼弭兵修好一百余年的北宋統治集團,為了從遼朝手中奪取燕云十六州之地、于重和元年(1118年)遂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合滅遼事宜。 此后,金宋使臣頻繁接觸,至宣和二年(1120年),雙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后,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于金國,金同意將燕云十六州之地歸宋朝。
基本解釋
宋金聯合攻遼的盟約。宋朝于1118年和1120年兩次遣使渡海赴金,約定:雙方聯合攻遼,滅遼后,宋收回后晉以后割棄給遼的燕、云諸府州,并將每年給遼的歲幣給金國。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宋廷排使節自山東登(今山東蓬萊)、萊(今山東掖縣)泛海赴金,簽訂了共同滅遼復燕(今北京)的軍事合作盟約 。由于雙方地理上受遼阻隔無法在陸上接觸,而需要海上經渤海往來而得名。北宋末年,長期受遼朝統治的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接著便以摧枯拉朽之勢向遼展開了進攻。已經和遼弭兵修好一百余年的北宋統治集團,為了從遼朝手中奪取燕云十六州之地、于重和元年(1118年)遂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合滅遼事宜。
此后,金宋使臣頻繁接觸,至宣和二年(1120年),雙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后,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于金國,金同意將燕云十六州之地歸宋朝。
【海】:1.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連成一大片的很多同類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從外國來的:海棠。海棗。5.極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無目標地:海罵。她丟了支筆,海找。7.毫無節制地:海吃海喝。8.姓。
【上】:[shàng]1.方位詞。位置在高處的:上部。上游。往上看。2.等級或品質高的:上等。上級。上品。3.方位詞。次序或時間在前的:上卷。上次。上半年。4.舊時指皇帝:上諭。5.向上面:上繳。上升。上進。6.姓。7.由低處到高處:上山。上樓。上車。8.到;去(某個地方):上街。上工廠。他上哪兒去了?9.向上級呈遞:上書。10.向前進:老張快上,投籃。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11.出場:這一場戲,你應該從左邊的旁門上。這一場球,你們五個先上。12.把飯菜等端上桌子:上飯。上菜。上茶。13.添補;增加:上水。上貨。14.把一件東西安裝在另一件東西上;把一件東西的兩部分安裝在一起:上刺刀。上螺絲。15.涂;搽:上顏色。上藥。16.達到;夠(一定數量或程度):上百人。上年紀。⒁(又shǎng)上聲:平上去入。17.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1”。見〖工尺〗。18.表示由低處向高處:爬上山頂。19.表示有了結果或達到目的:鎖上門。考上了大學。那時他家窮得連飯都吃不上。20.表示開始并繼續:愛上了農村。[shǎng]指上聲,“上2”shàng⒁的又音。[shang]1.用在名詞后,表示在物體的表面:臉上。墻上。桌子上。2.用在名詞后,表示在某種事物的范圍以內:會上。書上。課堂上。報紙上。3.表示某一方面:組織上。事實上。思想上。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盟】:1.宣誓締約:會盟。海誓山盟。2.發(誓):盟一個誓。3.舊時結拜的(兄弟):盟兄。盟弟。4.團體與團體、階級與階級、國與國之間的聯合體:工農聯盟。軍事同盟。5.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建立的相當于自治州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