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經的讀音 熹平石經的意思
熹平石經 (東漢太學石經)《熹平石經》刻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當時的漢魏洛陽城開陽門外洛陽太學所在地(太學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家圪墻村)。 東漢時期漢靈帝為了維護統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經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塊石碑。每塊石碑高3米多,寬1米多。 太學就是當時的國立大學,所以人們又稱這部書為《太學石經》。這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是用隸書一體寫成,字體方平正直、中規人矩,極為有名,故也稱為《一字石經》。 熹平石經后因戰亂毀壞。自宋代以來偶爾有石經殘石出土,歷代總共發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殘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館(491字),部分藏于洛陽博物館(24字)、及北京圖書館。
- 熹
- 平
- 石
- 經
“熹平石經”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xī píng shí jīng]
- 漢字注音:
- ㄒㄧ ㄆㄧㄥˊ ㄕˊ ㄐㄧㄥ
- 簡繁字形:
- 熹平石經
- 是否常用:
- 否
“熹平石經”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東漢時所刻碑石經書。漢靈帝熹平四年根據蔡邕等正定經本文字的建議始刻,訖至光和六年,凡歷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隸書一體寫成,立于太學講堂前的東側,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經文,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太學遺址在今河南省偃師縣朱家圪垱村。 辭典解釋
熹平石經 xī píng shí jīng ㄒㄧ ㄆㄧㄥˊ ㄕˊ ㄐㄧㄥ 東漢靈帝熹平年間,據蔡邕等奏,準正定六經文字所刻的碑石經文。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石經。后亡失殆盡,近世續有殘石出土。以漢隸寫成,用筆沖和,結體方整,應規入矩,波磔不夸張,為當時國定標準字體。
網絡解釋
熹平石經 (東漢太學石經)
《熹平石經》刻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當時的漢魏洛陽城開陽門外洛陽太學所在地(太學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家圪墻村)。
東漢時期漢靈帝為了維護統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經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塊石碑。每塊石碑高3米多,寬1米多。
太學就是當時的國立大學,所以人們又稱這部書為《太學石經》。這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是用隸書一體寫成,字體方平正直、中規人矩,極為有名,故也稱為《一字石經》。
熹平石經后因戰亂毀壞。自宋代以來偶爾有石經殘石出土,歷代總共發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殘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館(491字),部分藏于洛陽博物館(24字)、及北京圖書館。
“熹平石經”的單字解釋
【熹】:1.天亮:熹微。2.明亮:星熹。
【平】:1.表面沒有高低凹凸,不傾斜:平坦。馬路很平。把紙鋪平了。2.使平:平了三畝地。把溝平了種莊稼。3.兩相比較沒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平輩。平列。平局。平起平坐。這場球賽雙方打平了。4.達到相同的高度:平槽。平了世界記錄。5.平均;公平:平分。持平之論。6.安定:風平浪靜。心平氣和。7.用武力鎮壓;平定:平叛。平亂。8.抑止(怒氣):你先把氣平下去再說。9.經常的;普通的:平時。平淡。10.姓。
【石】:[shí]1.構成地殼的堅硬物質,是由礦物集合而成的:花崗石。石灰石。石碑。石板。石器。見〖巖石〗。2.指石刻:金石。3.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藥石。4.姓。[dàn]容量單位,10斗等于1石。(在古書中讀shí,如“二千石、萬石”等。)
【經】:[jīng]1.(舊讀jìng)織物上縱的方向的紗或線(跟“緯”相對):經紗。經線。2.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干:經脈。經絡。3.經度:東經。西經。4.經營;治理:經商。整軍經武。5.上吊:自經。6.歷久不變的;正常:經常。不經之談。7.經典:本草經。佛經。念經。十三經。8.月經:行經。經血不調。9.姓。10.經過:經年累月。幾經周折。這件事是經我手辦的。經他一說,我才知道。11.禁(jīn)受:經不起。經得起考驗。[jìng]織布之前,把紡好的紗或線密密地繃起來,來回梳整,使成為經紗或經線:經紗。
“熹平石經”的相關詞語
* 熹平石經的讀音是:xī píng shí jīng,熹平石經的意思:熹平石經 (東漢太學石經)《熹平石經》刻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當時的漢魏洛陽城開陽門外洛陽太學所在地(太學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家圪墻村)。 東漢時期漢靈帝為了維護統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經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塊石碑。每塊石碑高3米多,寬1米多。 太學就是當時的國立大學,所以人們又稱這部書為《太學石經》。這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是用隸書一體寫成,字體方平正直、中規人矩,極為有名,故也稱為《一字石經》。 熹平石經后因戰亂毀壞。自宋代以來偶爾有石經殘石出土,歷代總共發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殘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館(491字),部分藏于洛陽博物館(24字)、及北京圖書館。
基本解釋
東漢時所刻碑石經書。漢靈帝熹平四年根據蔡邕等正定經本文字的建議始刻,訖至光和六年,凡歷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隸書一體寫成,立于太學講堂前的東側,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經文,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太學遺址在今河南省偃師縣朱家圪垱村。辭典解釋
熹平石經 xī píng shí jīng ㄒㄧ ㄆㄧㄥˊ ㄕˊ ㄐㄧㄥ東漢靈帝熹平年間,據蔡邕等奏,準正定六經文字所刻的碑石經文。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石經。后亡失殆盡,近世續有殘石出土。以漢隸寫成,用筆沖和,結體方整,應規入矩,波磔不夸張,為當時國定標準字體。
熹平石經 (東漢太學石經)
《熹平石經》刻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當時的漢魏洛陽城開陽門外洛陽太學所在地(太學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家圪墻村)。東漢時期漢靈帝為了維護統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經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塊石碑。每塊石碑高3米多,寬1米多。
太學就是當時的國立大學,所以人們又稱這部書為《太學石經》。這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是用隸書一體寫成,字體方平正直、中規人矩,極為有名,故也稱為《一字石經》。
熹平石經后因戰亂毀壞。自宋代以來偶爾有石經殘石出土,歷代總共發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殘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館(491字),部分藏于洛陽博物館(24字)、及北京圖書館。
【熹】:1.天亮:熹微。2.明亮:星熹。
【平】:1.表面沒有高低凹凸,不傾斜:平坦。馬路很平。把紙鋪平了。2.使平:平了三畝地。把溝平了種莊稼。3.兩相比較沒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平輩。平列。平局。平起平坐。這場球賽雙方打平了。4.達到相同的高度:平槽。平了世界記錄。5.平均;公平:平分。持平之論。6.安定:風平浪靜。心平氣和。7.用武力鎮壓;平定:平叛。平亂。8.抑止(怒氣):你先把氣平下去再說。9.經常的;普通的:平時。平淡。10.姓。
【石】:[shí]1.構成地殼的堅硬物質,是由礦物集合而成的:花崗石。石灰石。石碑。石板。石器。見〖巖石〗。2.指石刻:金石。3.古代用來治病的石針:藥石。4.姓。[dàn]容量單位,10斗等于1石。(在古書中讀shí,如“二千石、萬石”等。)
【經】:[jīng]1.(舊讀jìng)織物上縱的方向的紗或線(跟“緯”相對):經紗。經線。2.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干:經脈。經絡。3.經度:東經。西經。4.經營;治理:經商。整軍經武。5.上吊:自經。6.歷久不變的;正常:經常。不經之談。7.經典:本草經。佛經。念經。十三經。8.月經:行經。經血不調。9.姓。10.經過:經年累月。幾經周折。這件事是經我手辦的。經他一說,我才知道。11.禁(jīn)受:經不起。經得起考驗。[jìng]織布之前,把紡好的紗或線密密地繃起來,來回梳整,使成為經紗或經線:經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