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龍顔碑的讀音 爨龍顔碑的意思
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始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云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爨龍顏碑現存陸良貞元堡小學。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后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云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 爨
- 龍
- 顔
- 碑
“爨龍顔碑”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cuàn lóng yán bēi]
- 漢字注音:
- ㄘㄨㄢˋ ㄌㄨㄥˊ ㄧㄢˊ ㄅㄟ
- 簡繁字形:
- 爨龍顏碑
- 是否常用:
- 否
“爨龍顔碑”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南朝宋碑。碑額題《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爨道慶撰文,趙次之﹑杜長子等于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碑高近丈,碑文記爨龍顏政績。用筆多隸意,書法雄強茂美。清道光年間為阮元發現而建亭護之,并為之撰跋。今碑在云南省陸良縣,與《爨寶子碑》合稱"二爨",為世所重。 辭典解釋
爨龍顏碑 cuàn lóng yán bēi ㄘㄨㄢˋ ㄌㄨㄥˊ ㄧㄢˊ ㄅㄟ 南朝宋碑刻。碑額題為「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孝武帝大明二年(西元458)?立,清道光年間,阮元在云南陸涼訪得,始著于世。碑文敘述爨龍顏平定當地少數民族動亂的事跡。其書用筆多隸意,神韻高美,與東晉爨寶子碑并稱為「二爨」。
網絡解釋
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始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云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爨龍顏碑現存陸良貞元堡小學。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后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云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爨龍顔碑”的單字解釋
【爨】:1.燒火煮飯:分爨。分居異爨(舊時指弟兄分家過日子)。2.灶:執爨。3.姓。
【龍】:1.傳說中一種極具靈性的動物。頭生角、鬚,身長,有鱗、爪。《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2.古代帝王的象徵。漢·王充《論衡·紀妖》:“祖龍死,謂始皇也。祖,人之本;龍,人君之象也。”3.比喻首領或豪傑才俊:“人中之龍”。《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傳》:“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4.古生物學上指有腳、尾的巨大爬蟲類:“恐龍”、“雷龍”、“暴龍”、“翼手龍”。5.像龍形的長條物:“水龍”、“車水馬龍”。6.姓。如秦代有龍且。7.二一四部首之一。
【顔】:同“顏”。
【碑】:刻著文字或圖畫,豎立起來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石頭:界碑。墓碑。里程碑。紀念碑。立了一塊碑。
“爨龍顔碑”的相關詞語
* 爨龍顔碑的讀音是:cuàn lóng yán bēi,爨龍顔碑的意思: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始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云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爨龍顏碑現存陸良貞元堡小學。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后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云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基本解釋
南朝宋碑。碑額題《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爨道慶撰文,趙次之﹑杜長子等于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碑高近丈,碑文記爨龍顏政績。用筆多隸意,書法雄強茂美。清道光年間為阮元發現而建亭護之,并為之撰跋。今碑在云南省陸良縣,與《爨寶子碑》合稱"二爨",為世所重。辭典解釋
爨龍顏碑 cuàn lóng yán bēi ㄘㄨㄢˋ ㄌㄨㄥˊ ㄧㄢˊ ㄅㄟ南朝宋碑刻。碑額題為「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孝武帝大明二年(西元458)?立,清道光年間,阮元在云南陸涼訪得,始著于世。碑文敘述爨龍顏平定當地少數民族動亂的事跡。其書用筆多隸意,神韻高美,與東晉爨寶子碑并稱為「二爨」。
爨龍顏碑
《爨龍顏碑》始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四十一年。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稱“大爨”。它是現存晉宋間云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爨龍顏碑現存陸良貞元堡小學。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后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云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爨】:1.燒火煮飯:分爨。分居異爨(舊時指弟兄分家過日子)。2.灶:執爨。3.姓。
【龍】:1.傳說中一種極具靈性的動物。頭生角、鬚,身長,有鱗、爪。《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2.古代帝王的象徵。漢·王充《論衡·紀妖》:“祖龍死,謂始皇也。祖,人之本;龍,人君之象也。”3.比喻首領或豪傑才俊:“人中之龍”。《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傳》:“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4.古生物學上指有腳、尾的巨大爬蟲類:“恐龍”、“雷龍”、“暴龍”、“翼手龍”。5.像龍形的長條物:“水龍”、“車水馬龍”。6.姓。如秦代有龍且。7.二一四部首之一。
【顔】:同“顏”。
【碑】:刻著文字或圖畫,豎立起來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石頭:界碑。墓碑。里程碑。紀念碑。立了一塊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