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的讀音 魏碑的意思
魏碑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志、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鐘致帥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書法對后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書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志》及《張玄墓志》,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導“尊碑抑帖”,沖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書風為之一變。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有許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書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鑿的,臨寫時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張,免生習氣。
- 魏
- 碑
“魏碑”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wèi bēi]
- 漢字注音:
- ㄨㄟˋ ㄅㄟ
- 簡繁字形:
- 是否常用:
- 是
“魏碑”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魏碑 wèibēi
[tablet inscrip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386-581)] 北朝碑刻的統稱,其特點是筆力、字體強勁,是后世書法的一種楷模
辭典解釋
魏碑 wèi bēi ㄨㄟˋ ㄅㄟ 元魏時代碑刻的統稱。書法大都結構嚴整,筆力強勁,其中以北魏水準最高,為后世書法典范之一。
德語 Tafelinschriften aus der Zeit der N?rdlichen Dynastien
網絡解釋
魏碑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志、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鐘致帥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書法對后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書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志》及《張玄墓志》,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導“尊碑抑帖”,沖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書風為之一變。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有許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書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鑿的,臨寫時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張,免生習氣。
“魏碑”的單字解釋
【魏】:1.周朝國名(前403—前225)。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為秦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0—265)。與吳、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區,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為晉所滅。2.北朝之一(386—534)。鮮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史稱北魏,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為東魏(534—550)、西魏(535—556)。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滅。
【碑】:刻著文字或圖畫,豎立起來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石頭:界碑。墓碑。里程碑。紀念碑。立了一塊碑。
“魏碑”的相關詞語
“魏碑”造句
魏碑筆勢最重一波三折,才能活潑勁健,不落匠氣。
他臨摹魏碑,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
其實遺憾更真實,比如斷臂的維納斯,漢魏碑帖。
如果他曾看過許多魏碑,這種學識就會給他一點古氣,可是除此之外,他必須讓他的靈魂或性格滲進去;這種靈魂或性格當然是人人不同的。
從這一變化中,能使我們看到魏碑由隸化楷的演變和成熟過程.
“雄冠魏碑一成風,白駒筆走似飛龍”,這是人們謁青州玲瓏山后對玲瓏山書法遺跡的贊譽。
公司大門上的幾個燙金大字是用魏碑體寫的.
封和墓志銘的書法,屬于魏碑中方重端莊、意態奇逸的一類.
孫伯翔先生用羊毫之筆,創造性地將古人鋼鏨鐵鑿的魏碑,“刻”在了柔軟宣紙上。
書宗何子貞、吳昌碩,兼學魏碑,而能自出新意;畫淑老缶、賓翁,并能轉益多師;印法秦漢,偶作流行。
* 魏碑的讀音是:wèi bēi,魏碑的意思:魏碑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志、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鐘致帥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書法對后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書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志》及《張玄墓志》,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導“尊碑抑帖”,沖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書風為之一變。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有許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書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鑿的,臨寫時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張,免生習氣。
基本解釋
魏碑 wèibēi
[tablet inscrip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386-581)] 北朝碑刻的統稱,其特點是筆力、字體強勁,是后世書法的一種楷模
辭典解釋
魏碑 wèi bēi ㄨㄟˋ ㄅㄟ元魏時代碑刻的統稱。書法大都結構嚴整,筆力強勁,其中以北魏水準最高,為后世書法典范之一。
德語 Tafelinschriften aus der Zeit der N?rdlichen Dynastien
魏碑
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志、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鐘致帥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書法對后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歷代書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志》及《張玄墓志》,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清代中期倡導“尊碑抑帖”,沖破“館閣體”的束縛,碑學興起,書風為之一變。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有許多摩崖石刻,并不是先行書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鑿的,臨寫時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張,免生習氣。

【魏】:1.周朝國名(前403—前225)。戰國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為秦所滅。2.朝代名。1.三國之一(220—265)。與吳、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黃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區,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為晉所滅。2.北朝之一(386—534)。鮮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史稱北魏,又稱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為東魏(534—550)、西魏(535—556)。東魏為北齊所滅,西魏為北周所滅。
【碑】:刻著文字或圖畫,豎立起來作為紀念物或標記的石頭:界碑。墓碑。里程碑。紀念碑。立了一塊碑。
魏碑筆勢最重一波三折,才能活潑勁健,不落匠氣。
他臨摹魏碑,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
其實遺憾更真實,比如斷臂的維納斯,漢魏碑帖。
如果他曾看過許多魏碑,這種學識就會給他一點古氣,可是除此之外,他必須讓他的靈魂或性格滲進去;這種靈魂或性格當然是人人不同的。
從這一變化中,能使我們看到魏碑由隸化楷的演變和成熟過程.
“雄冠魏碑一成風,白駒筆走似飛龍”,這是人們謁青州玲瓏山后對玲瓏山書法遺跡的贊譽。
公司大門上的幾個燙金大字是用魏碑體寫的.
封和墓志銘的書法,屬于魏碑中方重端莊、意態奇逸的一類.
孫伯翔先生用羊毫之筆,創造性地將古人鋼鏨鐵鑿的魏碑,“刻”在了柔軟宣紙上。
書宗何子貞、吳昌碩,兼學魏碑,而能自出新意;畫淑老缶、賓翁,并能轉益多師;印法秦漢,偶作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