粲花之論的讀音 粲花之論的意思
【解釋】粲花:鮮艷的花朵;論:言論。稱贊言論的典雅雋妙。【出處】五代后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粲花之論》:“每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春葩麗藻,粲于齒牙之下,時人號曰:‘李白粲花之論。’”【示例】此自師粲花之舌耳。然默驗人情,實亦為理之所有。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七【近義詞】粲花之舌【反義詞】荒繆之言【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 粲
- 花
- 之
- 論
“粲花之論”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càn huā zhī lùn]
- 漢字注音:
- ㄘㄢˋ ㄏㄨㄚ ㄓ ㄌㄨㄣˋ
- 簡繁字形:
- 粲花之論
- 是否常用:
- 否
“粲花之論”的意思
基本解釋
辭典解釋
粲花之論 càn huā zhī lùn ㄘㄢˋ ㄏㄨㄚ ㄓ ㄌㄨㄣˋ 優美絕妙的言論。
五代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下.粲花之論》:「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譽,每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春葩麗藻,粲于齒牙之下,時人號曰李白粲花之論。」
網絡解釋
【解釋】粲花:鮮艷的花朵;論:言論。稱贊言論的典雅雋妙。
【出處】五代后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粲花之論》:“每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春葩麗藻,粲于齒牙之下,時人號曰:‘李白粲花之論。’”
【示例】此自師粲花之舌耳。然默驗人情,實亦為理之所有。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七
【近義詞】粲花之舌
【反義詞】荒繆之言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粲花之論”的單字解釋
【粲】:鮮明;美好:粲然。云輕星粲。
【花】:1.種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由花瓣、花萼、花托、花蕊組成,有各種顏色,有的長得很艷麗,有香味:一朵花兒。2.可供觀賞的植物:花木。花盆兒。花兒匠。種花兒。3.(花兒)形狀像花朵的東西:燈花兒。火花。雪花兒。4.煙火的一種,以黑色火藥加其他化學物質制成,在夜間燃放,能噴出許多火花,供人觀賞:花炮。禮花。放花。5.花紋:白地藍花兒。這被面花兒太密。6.顏色或種類錯雜的:花白。花貓。花花綠綠。7.(眼睛)模糊迷亂:眼花。昏花。8.衣服磨損或要破沒破的樣子:袖子都磨花了。9.用來迷惑人的;不真實或不真誠的:花招兒。花賬。花言巧語。10.姓。11.用;耗費:花費。花錢。花時間。該花的花,該省的省。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論】:[lùn]1.議論;分析和說明事理。2.衡量;評定。3.編次。4.研究。5.調查。6.推知。7.問,考慮。8.定罪。9.論告;彈劾。10.謂按照某種單位或類別等。11.敘說;說。12.言論;輿論。13.主張;學說;觀點。14.相貌。15.憑藉;倚仗。16.古代的一種氣球。是游戲、運動用具。17.文體的一種。即議論文。18.泛指文章。19.佛教解釋經義、論辯法相的書籍。梵名阿毗達摩,意為“對法”。同經、律合稱“三藏”。20.吐蕃大臣的稱號。又稱論逋。例由貴族擔任。後西藏仍沿用此稱。\\v。21.姓。[lún]1.《論語》的簡稱。2.用在大數目前,表示約數。3.同“掄”。選擇;選拔。4.同“掄”。用力揮動。5.同“倫”。事物的條理、秩序。6.同“倫”。類。7.同“倫”。道理。
“粲花之論”的相關詞語
* 粲花之論的讀音是:càn huā zhī lùn,粲花之論的意思:【解釋】粲花:鮮艷的花朵;論:言論。稱贊言論的典雅雋妙。【出處】五代后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粲花之論》:“每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春葩麗藻,粲于齒牙之下,時人號曰:‘李白粲花之論。’”【示例】此自師粲花之舌耳。然默驗人情,實亦為理之所有。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七【近義詞】粲花之舌【反義詞】荒繆之言【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辭典解釋
粲花之論 càn huā zhī lùn ㄘㄢˋ ㄏㄨㄚ ㄓ ㄌㄨㄣˋ優美絕妙的言論。
五代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下.粲花之論》:「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譽,每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春葩麗藻,粲于齒牙之下,時人號曰李白粲花之論。」
【解釋】粲花:鮮艷的花朵;論:言論。稱贊言論的典雅雋妙。
【出處】五代后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粲花之論》:“每與人談論,皆成句讀,如春葩麗藻,粲于齒牙之下,時人號曰:‘李白粲花之論。’”
【示例】此自師粲花之舌耳。然默驗人情,實亦為理之所有。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七
【近義詞】粲花之舌
【反義詞】荒繆之言
【語法】偏正式;作賓語;含褒義
【粲】:鮮明;美好:粲然。云輕星粲。
【花】:1.種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由花瓣、花萼、花托、花蕊組成,有各種顏色,有的長得很艷麗,有香味:一朵花兒。2.可供觀賞的植物:花木。花盆兒。花兒匠。種花兒。3.(花兒)形狀像花朵的東西:燈花兒。火花。雪花兒。4.煙火的一種,以黑色火藥加其他化學物質制成,在夜間燃放,能噴出許多火花,供人觀賞:花炮。禮花。放花。5.花紋:白地藍花兒。這被面花兒太密。6.顏色或種類錯雜的:花白。花貓。花花綠綠。7.(眼睛)模糊迷亂:眼花。昏花。8.衣服磨損或要破沒破的樣子:袖子都磨花了。9.用來迷惑人的;不真實或不真誠的:花招兒。花賬。花言巧語。10.姓。11.用;耗費:花費。花錢。花時間。該花的花,該省的省。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論】:[lùn]1.議論;分析和說明事理。2.衡量;評定。3.編次。4.研究。5.調查。6.推知。7.問,考慮。8.定罪。9.論告;彈劾。10.謂按照某種單位或類別等。11.敘說;說。12.言論;輿論。13.主張;學說;觀點。14.相貌。15.憑藉;倚仗。16.古代的一種氣球。是游戲、運動用具。17.文體的一種。即議論文。18.泛指文章。19.佛教解釋經義、論辯法相的書籍。梵名阿毗達摩,意為“對法”。同經、律合稱“三藏”。20.吐蕃大臣的稱號。又稱論逋。例由貴族擔任。後西藏仍沿用此稱。\\v。21.姓。[lún]1.《論語》的簡稱。2.用在大數目前,表示約數。3.同“掄”。選擇;選拔。4.同“掄”。用力揮動。5.同“倫”。事物的條理、秩序。6.同“倫”。類。7.同“倫”。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