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兵之計的讀音 緩兵之計的意思
【解釋】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后再想辦法。【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示例】話大決意要殺陶三,監生恐鬧出事來,原為~。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十二回【近義詞】權宜之計【反義詞】速戰速決、兵貴神速【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拖延時間,然后再想辦法
- 緩
- 兵
- 之
- 計
“緩兵之計”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huǎn bīng zhī jì]
- 漢字注音:
- ㄏㄨㄢˇ ㄅㄧㄥ ㄓ ㄐㄧˋ
- 簡繁字形:
- 緩兵之計
- 是否常用:
- 否
“緩兵之計”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緩兵之計 huǎnbīngzhījì
(1) [the strategy of stall of immediate attack by enemy;stratagem to gain a respite]∶使敵方延緩進軍的計策
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 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三國演義》
(2) [stalling tactics]∶后用以比喻拖延時間使局勢暫時緩和的策略
黑妮最后才采用了一個緩兵之計,拖到第二天再決定。——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辭典解釋
緩兵之計 huǎn bīng zhī jì ㄏㄨㄢˇ ㄅㄧㄥ ㄓ ㄐㄧˋ 使敵人延緩進攻的計策。《三國演義.第九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比喻暫時設法拖延時間,使事態緩和的方法。《老殘游記.第二○回》:「許大決意要殺陶三,監生恐鬧出事來,原為緩兵之計,告訴他有種藥水,名:『千日醉』,容易醉倒人的,并不害性命。」
英語 delaying tactics, stalling, measures to stave off an attack, stratagem to win a respite
德語 Verschleppungstaktik (S)?
網絡解釋
【解釋】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后再想辦法。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示例】話大決意要殺陶三,監生恐鬧出事來,原為~。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十二回
【近義詞】權宜之計
【反義詞】速戰速決、兵貴神速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拖延時間,然后再想辦法
“緩兵之計”的單字解釋
【緩】:同“緩”。
【兵】:1.戰士;軍隊:當兵。兵種。2.軍隊中的最低等級:上等兵。3.武器:兵工廠。短兵相接。4.關于軍事或戰爭的:兵書。紙上談兵。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計】:同“計”。
“緩兵之計”的相關詞語
* 緩兵之計的讀音是:huǎn bīng zhī jì,緩兵之計的意思:【解釋】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后再想辦法。【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示例】話大決意要殺陶三,監生恐鬧出事來,原為~。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十二回【近義詞】權宜之計【反義詞】速戰速決、兵貴神速【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拖延時間,然后再想辦法
基本解釋
緩兵之計 huǎnbīngzhījì
(1) [the strategy of stall of immediate attack by enemy;stratagem to gain a respite]∶使敵方延緩進軍的計策
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 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三國演義》
(2) [stalling tactics]∶后用以比喻拖延時間使局勢暫時緩和的策略
黑妮最后才采用了一個緩兵之計,拖到第二天再決定。——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辭典解釋
緩兵之計 huǎn bīng zhī jì ㄏㄨㄢˇ ㄅㄧㄥ ㄓ ㄐㄧˋ使敵人延緩進攻的計策。《三國演義.第九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比喻暫時設法拖延時間,使事態緩和的方法。《老殘游記.第二○回》:「許大決意要殺陶三,監生恐鬧出事來,原為緩兵之計,告訴他有種藥水,名:『千日醉』,容易醉倒人的,并不害性命。」
英語 delaying tactics, stalling, measures to stave off an attack, stratagem to win a respite
德語 Verschleppungstaktik (S)?
【解釋】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后再想辦法。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示例】話大決意要殺陶三,監生恐鬧出事來,原為~。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十二回
【近義詞】權宜之計
【反義詞】速戰速決、兵貴神速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拖延時間,然后再想辦法
【緩】:同“緩”。
【兵】:1.戰士;軍隊:當兵。兵種。2.軍隊中的最低等級:上等兵。3.武器:兵工廠。短兵相接。4.關于軍事或戰爭的:兵書。紙上談兵。
【之】:1.往:由京之滬。君將何之?2.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賓語):求之不得。取之不盡。操之過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過之無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稱代詞。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詞。這;那:之二蟲。之子于釣。5.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組成偏正詞組。a)表示領屬關系:赤子之心。鐘鼓之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飾關系:光榮之家。無價之寶。緩兵之計。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它的獨立性,使變成偏正結構:中國之大。戰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因勢利導,則如水之就下,極為自然。
【計】:同“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