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怎么讀 苴的意思

漢字 | 苴 |
---|---|
讀音 |
|
注音 | ㄐㄩ|ㄔㄚˊ |
部首 | [艸] 草字頭 |
筆畫 | 總筆畫:8 部外:5 |
異體字 | ?? 菹 |
字形結構 | 上下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82F4 |
其它編碼 | 五筆:aegf 倉頡:tbm 鄭碼:elc 四角:44102 |
筆順編碼 | 12225111 |
筆順筆畫 | 一丨丨丨フ一一一 |
筆順名稱 | 橫 豎 豎 豎 橫折 橫 橫 橫 |
苴字的意思
1.大麻的雌珠,開花后能結果實。
2.鞋里墊的草。
[chá]浮草,枯草:“如彼棲苴”。
苴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苴
jū ㄐㄩˉ
大麻的雌株,開花后能結果實。 鞋里墊的草。其它字義
● 苴
chá ㄔㄚˊ
◎ 浮草,枯草:“如彼棲苴”。
英語 sackcloth; female hemp plant
法語 chanvre
苴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苴 jū
〈名〉
(1) (形聲。從艸,且聲。本義:鞋底的草墊,用以墊鞋底)
(2) 同本義 [pad in shoe]
冠雖敝不以苴履。——《漢書》
(3) 青麻的子實 [seed of hemp]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詩·幽風·七月》
(4) 結子的麻,或粗黃麻布 [gunny]。如:苴布(用麻制的粗布);苴服(粗布做的衣服);苴枲(苴,雌麻;枲,雄麻。此指用麻布所制的喪服)
(5) 粗劣;粗惡 [coarse]。如:苴服(粗劣的衣服)
基本詞義
◎ 苴 zū
通“葅”[straw]。如:苴稭(古代祭祀時用作陳列祭品的草席)
苴字的辭典解釋
可結子的麻,亦稱麻的子實為「苴」。《玉篇·艸部》:「苴,麻也。」《詩經·豳風·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漢·毛亨·傳:「叔,拾也;苴,麻子也。」
姓。如唐代有苴那時。
形粗劣、不精致。《墨子·兼愛下》:「昔者晉文公好苴服。」
動包裹。《禮記·內則》:「實棗于其腹中,編萑以苴之。」
苴ㄐㄩˇjǔ名古時襯在鞋里的草墊。《說文解字·艸部》:「苴,履中草。」
康熙字典解釋
苴【申集上】【艸部】 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5畫
《集韻》千余切,音蛆。《玉篇》麻也。《詩·豳風》九月叔苴。《傳》苴,麻子也。《莊子·讓王篇》顏闔守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飯牛。《註》苴,有子麻也。
又《禮·喪服小記》苴,杖竹也。《註》苴者,黯也,心如斬斫,貌若蒼苴,所以縗裳、絰杖,俱備苴色。《儀禮·喪服傳》斬衰裳,苴絰、杖、絞帶。《疏》以一苴目此三事,謂苴麻爲首絰、要絰,又以苴竹爲杖,苴麻爲絞帶。
又《廣韻》子余切,音沮。履中草。
又《禮·曲禮》凡以弓劍、苞苴、簞笥問人者。《註》苴,藉也。《管子·霸言篇》上夾而下苴。《註》苴,包裹也。
又木名。《山海經》服山,其木多苴。
又《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苴。《註》巴苴,草名。
又地名。《史記·索隱註》狄苴,在渤海。
又姓。《前漢·貨殖傳》有平陵苴氏。
又鋤加切,音槎。水中浮草也。《詩·大雅》如彼棲苴。《疏》苴是草木之枯槁者,故在樹未落及已落爲水漂皆稱苴也。《楚辭·悲回風》草苴比而不芳。《註》枯曰苴。
又《正韻》宗蘇切,音租。茅藉祭也。《前漢·郊祀志》掃地而祠,席用苴稭。《註》讀如租。
又《類篇》徐嗟切,音斜。苴咩城,在雲南。
又《集韻》側下切,音鮓。《莊子·讓王篇》其土苴以治天下。《註》土苴,和糞草。《韓愈文》補苴罅漏。
又《正韻》將豫切,音怚。《前漢·終軍傳》苴白茅于江、淮。《註》苴,于豫切。
又讀作巴。《史記·張儀傳》苴蜀相攻擊。《索隱註》苴,音巴。
又讀苞。《後漢·徐廣傳註》譙周曰:益州天苴,讀爲苞黎之苞。
又《五音集韻》子與切,音咀。《羣經音辨》亦音咀。
又《正韻》才野切,音灺。幔也。
又伺也。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苴【卷一】【艸部】
履中艸。從艸且聲。子余切
說文解字注
(苴)履中艸。賈誼傳。冠雖敝。不以苴履。引伸爲苞苴。從艸。且聲。且、薦也。此形聲包?意。子余切。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