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怎么讀 誌的意思

漢字 | 誌 |
---|---|
讀音 |
|
注音 | ㄓˋ |
部首 | [言] 言字旁 |
筆畫 | 總筆畫:14 部外:7 |
異體字 | 志 痣 識 鋕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簡體字形 | 志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8A8C |
其它編碼 | 五筆:yfny 倉頡:yrgp 鄭碼:sbwz 四角:04631 |
筆順編碼 | 41112511214544 |
筆順筆畫 | 丶一一一丨フ一一丨一丶フ丶丶 |
筆順名稱 | 點 橫 橫 橫 豎 橫折 橫 橫 豎 橫 點 斜鉤 點 點 |
誌字的意思
同“志”。
誌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誌
zhì ㄓˋ
記在心裏:誌喜。誌哀。永誌不忘。 記載的文字:雜誌。誌怪(記載怪異的事)。 記號:標誌。英語 write down; record; magazine
德語 schriftl. Aufzeichnung, Chronik, Annalen, Geschichte (S)?,Zeichen, Marke, Merkzeichen, Kennzeichen (S)?,aufnehmen, erfassen, sich einpr?gen, sich merken, etw. im Kopf behalten (V)
法語 ambition,idéal,annales
誌字的詳細解釋
誌字的辭典解釋
記住、記憶。如:「永志不忘」。《新唐書·卷一○二·褚亮傳》:「亮少警敏,博見圖史,一經目輒志于心。」
記錄、記載。《列子·楊朱》:「太古之事滅矣,孰志之哉?」《聊齋志異·卷九·邵臨淄》:「邑有賢宰,里無悍婦矣。志之,以補循吏傳之所不及者。」
表示。如:「志哀」、「志慶」。
名文體名。一種記事文。如:「碑志」、「讀書志」。
標識、記號。《南齊書·卷五五·孝義傳·韓系伯傳》:「襄陽土俗,鄰居種桑樹于界上為志。」
皮膚上所生的微凸小點。《南齊書·卷四二·江祐傳》:「高宗胛上有赤志。」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二·玉格》:「額三理,腹三志。」通「痣」。
康熙字典解釋
誌【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畫:14畫,部外筆畫:7畫
《唐韻》《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說文》記誌也。《唐書·褚亮傳》圖史一經目,輒誌于心。《南齊書·王慈傳》朝堂榜誌。《列子·楊朱篇》大古之事滅矣,孰誌之哉。《文中子·述史篇》制誌詔??,則幾乎典誥矣。《註》誌,臣下誌君之善也。
又《正韻》支義切,音寘。義同。
又同志。《正字通》凡史傳記事之文曰誌。《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註》志,謂記也。
又《漢書》有十志,俱與誌同。
又《類篇》或作識。《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通作痣。《史記·漢高祖紀》左股七十二黑子。《師古註》今中國通呼爲黶子,吳楚俗謂之誌。誌,記也。《南齊書·江祏傳》高宗胛上有赤誌。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誌【卷三】【言部】
記誌也。從言志聲。職吏切
說文解字注
(志)意也。從心?。?亦聲。按此篆小徐本無。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補此爲十九文之一。原作從心之聲。今又增二字。依大徐次於此。志所以不錄者周禮保章氏注云。志古文識。葢古文有志無識。小篆乃有識字。保章注曰。志古文識。識、記也。哀公問注曰。志讀爲識。識、知也。今之識字、志韻與職韻分二解。而古不分二音。則二解義亦相通古文作志。則志者、記也、知也。惠定宇曰。論語賢者識其大者、蔡邕石經作志。多見而識之、白虎通作志。左傳曰以志吾過。又曰且曰志之。又曰歲聘以志業。又曰吾志其目也。尙書若射之有志。士喪禮志矢注云志猶擬也。今人分志向一字。識記一字。知識一字。古衹有一字一音。又旗幟亦卽用識字。則亦可用志字。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志之所之不能無言。故識從言。哀公問注云志讀爲識者、漢時志識已殊字也。許心部無志者、葢以其卽古文識而識下失載也。職吏切。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