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爵銜丹書的讀音 赤爵銜丹書的意思
赤爵銜丹書 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不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史記·周本紀·正義》引《書帝命驗》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于酆,止于昌戶,其書云云。又見《大戴禮·武王踐阼篇》,以「敬者萬世」已上為《顓頊丹書》,「以仁得之」已下為師尚父述所聞。)
- 赤
- 爵
- 銜
- 丹
- 書
“赤爵銜丹書”的讀音
- 拼音讀音:
- [chì jué xián dān shū]
- 漢字注音:
- ㄔˋ ㄐㄩㄝˊ ㄒㄧㄢˊ ㄉㄢ ㄕㄨ
- 簡繁字形:
- 赤爵銜丹書
- 是否常用:
- 否
“赤爵銜丹書”的意思
基本解釋
基本解釋
見"赤雀銜丹書"。
網絡解釋
赤爵銜丹書
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不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史記·周本紀·正義》引《書帝命驗》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于酆,止于昌戶,其書云云。又見《大戴禮·武王踐阼篇》,以「敬者萬世」已上為《顓頊丹書》,「以仁得之」已下為師尚父述所聞。)
“赤爵銜丹書”的單字解釋
【赤】:1.比朱紅稍淺的顏色。2.泛指紅色:赤小豆。面紅耳赤。3.象征革命,表示用鮮血爭取自由:赤衛隊。4.忠誠:赤膽。赤誠。5.光著;露著(身體):赤腳。赤膊。6.空:赤手空拳。7.指赤金:金無足赤。8.姓。
【爵】:1.古代飲酒的器皿。2.爵位,君主國家對貴族所封的等級:封爵。公爵。
【銜】:同“銜”。
【丹】:1.紅色:丹砂(朱砂)︱丹桂。2.中成藥劑型之一。多由數種礦物類藥物用升華或熔合等方法制成;也有用一般混合方法制成的。常用以配制丸、散或錠等制劑:補心丹。
【書】: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
“赤爵銜丹書”的相關詞語
* 赤爵銜丹書的讀音是:chì jué xián dān shū,赤爵銜丹書的意思:赤爵銜丹書 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不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史記·周本紀·正義》引《書帝命驗》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于酆,止于昌戶,其書云云。又見《大戴禮·武王踐阼篇》,以「敬者萬世」已上為《顓頊丹書》,「以仁得之」已下為師尚父述所聞。)
基本解釋
見"赤雀銜丹書"。赤爵銜丹書
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不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史記·周本紀·正義》引《書帝命驗》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于酆,止于昌戶,其書云云。又見《大戴禮·武王踐阼篇》,以「敬者萬世」已上為《顓頊丹書》,「以仁得之」已下為師尚父述所聞。)【赤】:1.比朱紅稍淺的顏色。2.泛指紅色:赤小豆。面紅耳赤。3.象征革命,表示用鮮血爭取自由:赤衛隊。4.忠誠:赤膽。赤誠。5.光著;露著(身體):赤腳。赤膊。6.空:赤手空拳。7.指赤金:金無足赤。8.姓。
【爵】:1.古代飲酒的器皿。2.爵位,君主國家對貴族所封的等級:封爵。公爵。
【銜】:同“銜”。
【丹】:1.紅色:丹砂(朱砂)︱丹桂。2.中成藥劑型之一。多由數種礦物類藥物用升華或熔合等方法制成;也有用一般混合方法制成的。常用以配制丸、散或錠等制劑:補心丹。
【書】:1.“書”的繁體字。2.有文字或圖畫的冊子:“教科書”﹑“圖畫書”﹑“百科全書”。3.信件:“家書”﹑“情書”。唐?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4.文件:“證書”﹑“說明書”﹑“申請書”。《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卻因講親的時節,不曾寫個婚書,沒有憑據。”5.字體:“草書”﹑“楷書”﹑“隸書”。《隋書?卷六十八?閻毗傳》:“能篆書,工草隸。尤善畫,為當時之妙。”6.見“六書”。7.姓。如清代有書綸。8.寫:“請以中文書寫。”、“大書凌煙閣三字。”9.記載。《周禮?地官?黨正》:“正歲屬民讀法,而書其德行道藝。”